陈慧,现任北馆陶镇许庄小学副校长。她在教育教学中因材施教、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参加工作十一年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人世间,拥有最多热爱别人孩子机会的职业,就是教师。她自参加工作以来真心诚意地去关爱每一个学生,既当慈母又当严父,在学习上严格要求学生,在生活上更要关心热爱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因此她深受班里学生的喜爱。
锐意进取,追求完美,不断超越自她
自参加工作以来,她经常在问自己:她所掌握的知识达到为人师的水平了吗?她的言谈举止可以作为学生的示范吗?在工作中,她不断的否定自己,重新塑造着自己。因为她知道:当好一名教师首先不仅要学,更要学高。一名教师只有通过学习才能进步,才能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中,与时俱进,找出合适的教学方法。并且“学”要“高”,“高”代表着全面,代表着精深。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对自己学科的方方面面熟悉精通,而且要广泛涉猎,读尽可能多的书,多学习新生事物,这样才能适应现在孩子们思维活跃,喜欢接受新事物的特点。
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为了更快、更全面的提高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在学习上,她认真阅读魏书生等名师的专著,广泛收集和观看名师的光碟,如痴如醉,乐此不疲。在工作上,她不仅担任学校的副校长,帮助校长完成上级领导安排的各项工作,和学校内的各项事物,还主动承担了六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兼班主任工作,在教学实践中不断锻炼自己,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和能力。一直以来,无论肩上的担子有多重,她始终没有放弃过对教学艺术的追求和教学方法的探索。为了设计好某一节课,她虚心求教,精心修改;为了制作好一个课件,她刻苦钻研,精心设计。
付出就会有收获,在取得优异成绩的同时,更获得了荣誉,她2012年荣获冠县“优秀班主任”称号;2013年至2015年连续被评为冠县“优秀教师”;2016年荣获冠县“语文教学能手”;2017年荣获聊城市“语文教学能手”;2018年荣获冠县“优秀教师”和“师德标兵”。2019年被评为冠县“优秀教师”、六年级教育教学“优秀教师”,她撰写的多篇论文获县级一等奖。
从爱出发,甘心奉献,取得教育教学最好成绩
“德为师之本”,作为一名教师,自身的修养是最重要的,在平时的工作中,她都处处为人师表,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打动人,感化人,把她对学生的爱,对事业的执着,化为自觉的行动。她的工作格言是:她愿把爱洒向每一个孩子的心田。课余间,都可以看见她关心每个学生,不会因为学生的成绩好坏而另眼相待。她相信,老师把对学生的爱,对事业的执着,倾注到工作的每个细节中,才是真正的成功。
去年九一开学前去学校分班,她又接手了一个新的班级。同往常一样,她拿着学生的成绩单去找原班主任了解学生们的情况。当她问到许学新时,他的班主任告诉她说:“许学新这个孩子干什么都行,就是学习不行。”听了同事的话再看看他的成绩单,她心里对他有了大概印象。
终于开学了,她到教室里去点名,点到许学新时她格外多看了他两眼。这个学生长得很精神,戴一副眼镜,看上去也是一副聪明的模样,如果不是提前知道了他的成绩,她肯定会认为他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第一天上课时她留心观察了他。当其他学生都在大声朗读时,他在两眼直直的盯着课本,当其他学生都听得津津有味时,他却是一脸的茫然。从他的表情中她知道他没有听懂她的课。接下来的一个星期,不管是哪位老师的课程,他都表现出同样的表情。不过课间休息时间,他却像变了一个人似的,表现的很活跃,好多同学乐意和他一起玩乐。
了解了这个孩子并非应为性格孤僻才导致成绩不好,她找了个适当的机会把他叫到办公室。为了缓解他的紧张情绪,首先表扬了他这一周内表现好的一些方面,让他对自己充满自信。当她将话题慢慢引导至学习上时,他则低下了头,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通过悉心的劝解,她知道了他也很想学好,但因为基础差,落下的课程太多,他已经不知道从何学起。
找到了问题症结所在,她决定从头教起。每天中午大课间的时候,她都会单独对他进行辅导。同时安排和他关系比较好,学习成绩也较好的学生做同桌,让同桌课上课下多帮助他。为了提高其他学科的成绩,她与数学老师专门谈了谈他的情况,让数学老师也对其进行单独补课。半个学期过去了,她的努力得到了回报,期中考试时他的语文得了68分,比刚进班时高了30多分,她在班里再次的表扬他,并给他发了一张“进步之星”的奖状。他拿着奖状告诉她说:“老师,这是她第一次得奖状,她特别高兴,她会继续努力争取下一次再得一张奖状。”当天晚上她就接到他妈妈打来的电话,电话内容除了感谢还是感谢。
接下来的日子里,他学习的尽头更足了,其他任科老师也经常跟她说他最近又进步了,题目做的越来越好,上课回答问题也越来越积极,和刚进班时比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看着他的进步,她真心的为他感到高兴。
关爱学生,忘她工作,努力塑造良好教师形象
现在农村留守孩多,这些留守孩需要更多的关爱,作为农村学校的教师,更要体现老师对孩子的关心与呵护,要让学生成材,身心健康成长,就必须关心爱护他们,做他们的知心人,她把“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晓之以理、持之以恒”作为关心学生的座右铭。班上农村进城务工、父母离异家庭的孩子有四五个,在她细致、耐心地工作下,他们都能自强、愉快地在这个和谐的班级大家庭中生活、学习。还有一些班上的“留守孩”由于远离父母、远离亲情,对他们的健康成长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据调查反映,有的外出打工的父母半月或一个月给家中打一次电话,有的半年联系一次,相当多的外出打工者一年才返家一次,甚至有的父母常年在外不回来,单纯认为给孩子吃饱、穿暖、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就可以了,而忽视与孩子的心理沟通与交流,导致孩子对父母很陌生,亲情关系出现了障碍,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发生了不良的改变。为此,她利用课余时间、周末时间、节假日,通过电话联系、家访等形式,让学生常与家长联系,进行交流,汇报他们在校的情况。老师常说这样一句话:做学生生活中的母亲,错误中的大夫,交往中的挚友。久而久之,她不但取得了家长的放心,学生也更有了学习的动力,她所带的班级也很快成为班风正、学风浓的先进班集体。
她深深的懂得,良好的师德体现在对学生的关爱,对事业的奉献,更体现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钻研教材,研究学情,提高业务水平,是她从教以来不懈的追求。人们都说:若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有一桶水。为此,她从毕业至今从未间断过自她学习、自她充电、自她加压,并珍惜每一个得来不易的学习机会。
教书育人是她人生的选择,做一名称职的教师,是她人生的目标,做一名优秀教师,是她一生的追求。她将牢记陶行知先生说的一句话:“你的棍棒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牢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合格的人民教师”的要求,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道德修养,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作为一生不懈的追求和实践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