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传统村落 留住乡土乡愁
传统村落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生产生活智慧、文化艺术结晶和民族地域特色,维系着中华文明的根,寄托着中华各族儿女的乡愁。近年来,淄博市高度重视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注重保护与开发并序,在提升传统村落内生活力的基础上,留住乡愁,守住乡土文化根本。
淄博市有国家级传统村落25个、省级传统村落104个,数量众多,历史悠久,特色鲜明,是一笔丰厚的历史文化宝藏。以淄川、博山、沂源为代表的山区民居,传统历史建筑集中分布,依山而建,房屋就地取材,村落格局保存完整,自然特色突出,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山水格局;以周村为代表的传统三合、四合院民居,明清古建筑群历史相对较早,保存有一定规模,建筑风格独树一帜;以桓台县新城镇王渔洋故居为核心,形成传统村落群,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
开展特色文化村落调查 深挖传统村落资源
为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淄博市的特色文化村落,淄博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组织开展了淄博市特色文化村落调查工作。对淄博市特色文化村落逐村建立档案,为今后特色村落保护制定保护措施、编制保护与利用规划奠定基础。
对村落内需要保护、修复、开发、利用的房屋建筑、古树古桥等进行详细规划说明,完善村落档案,对需要保护的内容重点进行标注,做到一村一档,永久保存。
科学编制保护发展规划 保护传承传统文化
淄博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按照因地制宜、以人为本、可操作性强的要求,科学合理编制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在充分征求村民意见的基础上,划定重点保护区和风貌协调区,明确规划保护区内土地利用和住房建设要求,明确保护对象及其保护措施,划定保护范围和控制区;科学制定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目标任务和整治项目。保持文化遗产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延续性。
开展传统村落保护行动 提升村落综合品质
深入开展保护、修复建设工作,完善传统村落村内道路、供排水、垃圾收集等基础设施和消防、防灾避险等安全设施建设。
具体工作开展中,淄博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尊重传统选址格局及与周边景观环境的依存关系,注重整体保护;尊重传统建筑风貌,对确定保护的濒危建筑物、构筑物应及时抢救修缮;保护好古树、古井、古桥等历史环境要素。禁止各类破坏性建设活动,已构成破坏的,应予以恢复。完善村内道路、供排水、垃圾等基础设施和消防、防灾避险等安全设施建设。在发展农村旅游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同时,加大对村庄历史文化的发掘和历史建筑的保护,推进历史文化传承工作。
保护与开发协同推进 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
淄博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充分利用自身历史文化积淀和自然山水风光,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
淄川区的上端士村、柏树村、鲁子峪村等村庄利用地理区位优势,依托峨庄瀑布群、峨庄摄影写生基地等一批在省内极具乡村主题特色和吸引力的景区,大力发展旅游及民宿产业,将保护发展与旅游产业结合起来,实现了村落保护与农民增收有机结合。淄川区的土峪村、刘瓦村(牛记庵)等村庄充分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形成资金凹地,加快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显著提升人居环境。
推进乡村记忆工程 加强传统村落文化建设
加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力度,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中的亮点。积极推进各传统村落的“乡村记忆”工程进度,帮助并指导传统村落做好“乡村记忆”博物馆的建设,用展览的形式和活态的方式来记录、保留并延续原生态的生活气息、风土人情、传统习俗,使其在乡村的不断建设发展中传承下去,散发出新的活力。
下一步,淄博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将继续加大对传统村落的研究力度,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这种形式的优势作用,将文化遗产保护的要求体现到城镇规划建设的各层面上,避免文化遗产保护与工程建设的割裂,将保护融入城镇规划建设之中,保护文化遗产,保护独特文化延续和发展,保护我们的文化生态,留住乡土乡愁。
大众日报淄博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莉莉 通讯员 董文龙 杨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