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众日报记者 朱子钰 李梦馨
大众日报通讯员 尹文丽 崔现香 初志伟
管子,名夷吾,字仲,谥曰敬,故又称“管敬仲”。齐桓公尊之为“仲父”,后世尊称为管子。管仲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开宗立派的伟大经济学家。可以说,管子思想中最动人的特质,是它那基于天道自然的人类生存的整体性视野。两千多年过去了,我们用当代的眼光看管子,能否有更为深刻的发现?管子身上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什么样的现代价值?
苑天舒,中国文化书院秘书长、中华孔子学会国学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什刹海书院教授、伏羲智库特聘研究员、中国技术创业协会融合创新发展联盟顾问。198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后留校作为北大方正创业团队一员,自1998年开始一直担任中国文化书院秘书长,师从汤一介先生、王守常教授。2004年至2008年任北京自修大学校长。2008年获得中欧国际工商学院EMBA学位。从事先秦典籍与诸子百家研究的苑天舒,做客即墨古城大讲堂,并就“管子启示录——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作了精彩阐述。
学术史上被忽略的管子
关于管子的历史地位,随便举几个例子便可见一斑。新儒家的代表人物牟宗三先生曾讲,“春秋二百多年,实在是齐桓公和管仲的天下”。这句话想表达的意思是,齐桓公之所以能成就霸业,管仲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管仲影响了春秋240年。梁启超先生也对管子作出了很高的评价,他在《管子传·例言》一书中这么形容:“一国之伟人,间世不一见也……光其国之史乘,永其国民之讴思。百世之下,闻其风者,心仪而力追之,虽不能至,而或具体而微焉”,大意是说:世间很难得看到这样的一两个人,但凡有就可以使这个国家的国史发出光芒,让这个国家的子孙后代永远讴歌他,永远思念他。即使是三千年过去,听到这样名号的人,心中还是会向往他,而努力地去追寻,去向他学习。虽然我们达不到他的境界和状态,但哪怕我们获得他身上一个细微的地方,也算是薪尽火传。方家如此不吝辞藻的赞美,我们不难从中感受到管仲崇高的历史地位,他的思想价值对后世的影响不言而喻。
管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宰相,持续了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由此开始。中国人民大学的左言东教授在其著作《中国政治制度史》中描述了这一重大的政治制度变革——“齐桓公任用了出身低贱并且于己有一箭之仇的管仲为相,总理国政,权力在高子、国子之上。”高、国二人是当时的上卿,齐桓公让管仲的权力在这二人之上,使管仲有能力对齐国政治制度作出一些改革。而宰相成为一名执政者,也就意味着君权与相权分离的开始,这是中国政治史上一个重大历史事件。
管仲还是一位实干家,他在执政时期进行了相当多的改革,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首先便是调整国家机构,改革赋税制度,改革军事制度,调整地方行政组织,如城区和近郊分乡、郊外分属等;他还建立了荐举贤才的制度,自上而下的监督制度;管子还设立了“啧室之议”,鼓励对君主的过失提出批评。“啧议之室”就是设一个房子,老百姓可以到那里去,议论君王的得失。管子说“人有非上之所过,谓之正士,内于啧室之议”。意思是你可以批评国家和君主的过错,而且这叫“正士”,说明你是个正人君子,然后把它纳入到“啧室之议”。最早的谏议制度就在这里开始的。此外,从管仲开始铁器大规模进入耕地,铁器的使用是劳动力的巨大变革,先民从刀耕火种到使用铁器,良田变多了,而且有牛耕,生产力也提高了。管子留下了富国、安民、强国、平天下的政治、经济、军事以及谋略的思想体系,中国早期的思想家老子、孔子、墨子等都受到了管子的影响。
管子如此伟大,但后世对他的研究却越来越少,这与他实际作出的贡献完全不匹配。为什么这么说呢?我曾经在淄博参观了管仲纪念馆,馆内展示了管仲的生平事迹,并阐述了《管子》一书的思想等,内容丰富、形式新颖。但令我遗憾的是,在这片齐国的故土之上,很少有人知道管子的伟大、懂得管子的真精神,可能大部分人也就知道管子的一些坊间故事,比如说和鲍叔牙分金的传说。并且,现代人关于管子的学术研究成果并不多——几十年来,北京大学哲学系师生写的论文中无一篇与管子相关。我做过相关调查,大部分学生是从诸葛亮的《出师表》一文中才了解到的管子。像“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等名句,有人并不知道这是出自管仲之口。现代人对管子的精神价值感受并不强烈,往往忽略。
以人为本,管子为首创
我们现在常说以人为本,其创始人正是管仲,原话为“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所谓“本”正如大厦之地基,只有地基打在岩石层上,大厦才能盖得牢、筑得高。
在以人为本的底层逻辑之上,管子进一步提出“四欲四恶说”,“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从忧劳安逸到贫贱富贵,再到处境安危,最终是生育问题,层层递进,级级跃升。这与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妙,两千多年前的管仲,极具创造性和前瞻性地认识到这一点,不可谓不难得。
在“四欲四恶”之外,管仲还在齐国实施“九惠之教”,将理论落实到实践层面。
一是“老老”,就是设立“掌老”的官,规定年纪在70岁以上的老人,免其一子的征役,每三个月国家专门送去酒肉;80岁以上的,免其二子的征役,每月有馈肉;90岁以上的,全家免役,每天有酒肉的供应。此外,还要求他们的子女细作饮食,平时要经常询问老人的要求,了解老人嗜好。老人去世,国家还提供棺椁安葬。
这正如同俗语所讲的,“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老人得此尊重,在族人中也颇富威望,于是,每当家族矛盾、邻里纠纷发生时,老人一出场,便起到协调员的作用。在中国社会,由德高望重的老人来决断重要事务,这一传统便由此而来,“老老”的深刻意义也正在这里。
“老有所养”之后,便是“慈幼”的政策,同样专门设立负责儿童事务的官员,规定养三个幼儿即可免除“妇征”,养四个全家免除“妇征”,养五个配备保姆,国家发给两个人份额的粮食,直到幼儿能生活自理为止。
“九惠之教”其三是“恤孤”,即专职负责孤儿的生活。父母双亡的孤儿,就托付给同乡、熟人或故旧抚养。代养一个孤儿的,一子免除征役;代养两个,两子免除征役;代养三个,全家免除征役。“掌幼”的官员要经常了解情况,积极对受饥寒和身体瘦弱的孤儿进行救助。
四是“养疾”,解决残疾人的事情。盲、聋、喑、哑、跛躄、偏枯、握递,皆在当时所定义的残疾人之列。对于这部分人,由国家统一供给衣食,如此便可以释放家庭的部分负担。
另外还有“合独”“问疾”“通穷”“振困”“接绝”,分别对应鳏寡之人、病人、穷人、受灾之人和因公去世的人推出相关抚恤政策。
为往圣继绝学
管仲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主,而后“三岁治定,四岁教成,五岁出兵以万数,士方行东南西北无抗”。其死后150年,临淄城稷门外出现稷下学宫,各家在此习管子之法,著书立说,因此有“管子之前无诸子”的说法。这些稷下学宫的先生写的论文集,装订成书就是今天的《管子》。
韩非子说“今境内之民皆言治,藏商、管之法者家有之”,意即天下的人都在讲法治,家家都有管仲和商鞅的语录。管子提倡礼法并重,教训成俗,治国厚民,富国强兵;他还讲四维,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是我们几千年的核心价值观。
管子是先秦诸子都绕不过去的一座山峰,孔子曾经带弟子周游列国,到颍上去拜管仲故里,在外面露营。弟子子路问道,“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未仁乎?”孔子回答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所以“如其仁,如其仁”。
在孔子的思想中,“仁”是最高的思想境界,“仁”也是其思想学说的核心,他从不轻易将“仁”这个称号许给谁,但是像管仲这样的,却可以称为“仁”。在孔子这里,“仁”与“圣”是等同的,也就是说,管仲有着与圣人相当的地位,乃高山仰止一般的人物。
听到这里,子贡忍不住质疑,桓公杀了管仲辅佐的公子纠,管仲“不能死,又相之”,怎么能说是“仁”?孔子并不回避这一问题,而就“相”字阐述开来,“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若无管仲辅佐齐桓公,扶大厦之将倾,文明便将倒退,如何不能称其为“仁”呢?
管仲成为宰相时,周天子已经式微,诸侯成为主事,夷狄与华夏犬牙交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华夏文明危在旦夕,“中国不绝若线”。就在此时,管仲成了齐国的宰相,使华夏文明得以传承。所以孔子评价管仲“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放在今天,管子的思想也依然具有价值。且看这一条,“物多则贱,寡则贵,散则轻,聚则重”,讲的就是供求关系,供过于求,物价就会下降;供不应求,则物价上升。管仲还说,物价太低伤农,物价太高伤民,因此国家要平衡物价,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还有这样一句话,“若岁凶旱水泆,民失本,则修宫室台榭,以前无狗后无彘者为庸。”这与今天的以工代赈也有共同之处。
作为后人,我们应当找回祖先的尊严,为祖先正名,重新把自己的生命与祖先的生命连到一起。在今天解读管子,在当下研究传统,也是应了张载那句老生常谈的话,“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