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满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抬起头看到了月光。”
---------《月亮与六便士》
阅读较之文化,就像呼吸较之生命一样重要。
书籍,是阅读的载体。如同纸张淘汰了竹简一般,电子书,也在冲击着纸质书的地位。冰冷的设备从越来越多的人手里挤走了泛着油墨香的书籍。与手捧书卷认真翻看相比,他们更喜欢用手指漫不经心的滑动屏幕。在这种环境下,恐怕只有受理想驱动的人,才能做出“开创一家书社”这种显得有些“不合时宜”的举动。
石萍,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她开设了两家以“理想”命名的书社,说到为什么要叫理想书社而不是理想书店,石萍坦言,她颇为抗拒“店”这个概念,她认为“店”是一个商品的交换空间。她从没想去开一家店铺,而是想创造一个人与书相遇的地方。她说,“人想从茫茫人海中找到自己的知音是很难的,找到那本与自己合拍的书,同样也不容易。我想帮助更多的人,找到属于他们自己的那本书。”
谈及自己的初衷,石萍说,开设理想书社完全是偶然。在2016年时,厌倦了职场生活的她准备辞职,去见见外面的世界,体验体验不同的人生。但就在她刚刚辞职还没踏上旅程的时候,石萍怀上了自己第二个孩子,这个被她称为二宝的小生命,让预备前往山川湖海的她,不得不停下了自己的脚步。
这一停,就是整整两年,石萍作为一名家庭主妇与全职妈妈,确实体验到了与之前不同的人生,但这完全不是她想要的。于是,她决定,开办一家属于自己的书社。这个想法产生后,石萍用了一周的时间,敲定了书社的地址和装修,并签好了合同。没过多久,在2018年的四月,英萃路上的理想书社总店,就开始营业了。随后在2020年,石萍又在运河城的二楼,开设了理想书社的分店。石萍会经常在她的书社举办一些讲座和读书会,在她看来,人们互相分享自己的思想,是一件与读书一样美好的事。
有书的地方,就会有读者。对那些认真阅读的人,石萍总是非常欣赏。当一个读者来到她的书社后,她很快就能大致判断出这是不是个能静下心来读书的人。“那些只想来拍拍照逛一逛的人和那些真正来看书的人状态是不同的。”,说到这里,石萍想起来一个让她印象十分深刻的读者,“他是一个长途司机,每次来,都会买三四本文史类的书,我不知道他的名字,也没和他太多的沟通过,但是,我相信,他一定是个乐于阅读和思考的人。”
至于电子书对纸质书的影响,石萍并不在意。她完全不担心电子书会取代纸质书,石萍相信,对任何一个有过阅读体验的人来说,捧起一本书一页页翻看,手指摩挲书页的那种美好而宁静的感觉,是电子设备无法比拟的。只要人们不放弃对这种美好的追求,纸质书的生命力就会一直旺盛。
每一本书,都会有自己想表达和传递的东西,石萍的理想书社也一样。她希望,以后自己能在济宁开设更多的理想书社,让更多的人在书社找到自己的理想。就像她挂在书社门口的话那样,“从遇见,到成为。理想,不远。”
(文案:张一帆 视频:何潇 魏本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