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中国共产党是同龄人,
我要继续努力,向百岁冲锋,
争取和党一起庆贺百岁生日!”
这是安伯揆在2011年
90岁大寿时许下的心愿
今年
安伯揆,1921年1月生于五莲县后安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今年100岁,1943年参军,同年入党,是个拥有78年党龄的老党员,1966年从部队转业,1983年10月于福建省浦城林业局离休,1984年回原籍五莲县定居。
“我是农民的儿子,军人出身,共产党员。”
1943年的春天,安伯揆开始秘密接触共产党的地下组织。从那时起,这个22岁的穷苦青年,走上了追求革命真理之路。
“我是农民的儿子,军人出身,共产党员。”这是安伯揆给自己的定位,也是他百年来坚守的立场。
抗美援朝回国后,安伯揆常年守备在福建的霞浦三沙,连江黄岐等海防前线。那些年,他深入基层,上海岛、下连队和战士们同吃同住同训练。为了改善连队生活,还和战士们一起开荒种菜、拔草养猪。
转业地方下放农村时,50岁的安伯揆,绾着裤腿和社员一起插秧种稻、沤粪积肥。
社员们惊奇地说,“你们大城市来的人也会干农活?”
安伯揆笑着回答,“我是农民的儿子,咋会把祖宗吃饭的本领忘了呀!”
离休后,安伯揆日子过得也平平淡淡。二十多年的一条被子盖到至今;老花眼镜断了条腿,拴上绳也不肯换新的;一日三餐,地瓜南瓜、粗茶淡饭;不喝酒、不抽烟,唯独喜欢枪械。
“老父亲75岁那年,听说可以去靶场体验军事生活,从来不找我办事的他,破天荒地让我带他去看看。”对于靶场上老父亲的身姿,大儿子安榕平至今记忆深刻——挺拔站立,侧身举枪,手不抖,身不颤,五发手枪弹击中41环。
“我带你回国,我带你回家”
刘加荣,安伯揆的战友,五莲松柏乡钱家庄子人,1947年参军。当时,刘加荣是连队的文书,安伯揆是连指导员。1951年,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牺牲。
每每提到刘加荣,安伯揆都忘不掉他牺牲时的情景。
“指导员,我想回家……”
“我带你回国,我带你回家!”
可惜安伯揆没能兑现他的承诺,刘加荣被埋在了异国的土地上。
一时的战友,一世的兄弟。当年,安伯揆的连队120余人跨过鸭绿江,回国时只剩下四十几人。异国他乡留下了安伯揆多少亲爱战友的忠骨,每说起这些,安伯揆总是老泪纵横。
1984年,安伯揆离休回五莲定居,听说县烈士陵园摆挂着刘加荣的遗像,便吩咐大儿子安榕平带他去看看。
当他看到刘加荣遗像的那刻,安伯揆一步一步走向前,对着遗像,眼眶里涌着晶莹的泪珠说:“加荣,我看你来了!”
此后,每逢清明节,安伯揆总要到烈士陵园去会会老战友。一直到他86岁那年烈士陵园搬迁到城郊前,安伯揆拄着拐再次来到刘加荣烈士像前说:“加荣,我老了,走不动了,不能再来看你了,你在那边好好过,我会想你的。”
“流淌在血液中的红色基因才是真正的‘传家宝’”
“体能+动脑筋”是安伯揆长寿的秘诀。
从军23年,安伯揆担任过指导员、教导员、政治处主任、政治委员,培养了他善于学习、善于思考的良好素养。退休后,他依然坚持学习,称得上是个“活到老学到老”的典范,94岁高龄时,还写了回忆录《白石山战斗》。
1996年的春天,大儿子安榕平被调任松柏乡党委工作。战争年代,这里先是游击区,后成为根据地,安伯揆参加八路军武工队时就在松柏一带发动群众,抗击日寇。解放战争时,部队又在这里驻扎过。对松柏乡,安伯揆有着特殊的感情。
听说儿子安榕平要去松柏乡党委工作,安伯揆连夜把他叫去,非常郑重地将“传家宝”交到他的手里:“第一,这里有很多老党员、老干部,战争年代做过很多贡献,你去了替我看看他们。第二,松柏地理条件很差,但是群众觉悟很高。你到了那里遇到困难,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平时多到群众中走走,听听他们的心声,尽自己的能力多做一些有利百姓的事情。第三,松柏乡九仙山的龙潭沟,我和武工队曾在那里和鬼子打过一仗,那个大峡谷很有特点,可以去看一看。”
如今变成山清水秀的人间仙境
当年革命先烈们流血牺牲的山谷
如今荡漾着欢歌笑语
百岁老兵安伯揆
将红色基因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