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04 09:44:35 来源: 文旅日照
举报
一处50平米的房子不算宽敞,
却成为108户村民的“聚集地”,
阅读习作、乐享时光;
这里藏书约2800册,
多数由村内大学生所赠;
这里无人值守,
所有维护都由村内志愿者自发参与。
在东港区涛雒镇小草坡村西头,看似平常的乡村书屋,却有着大魅力,赚足了人气。
魅力在哪里?有人说,这里有“小草坡味”,更是“书香东港”建设的真实写照。窗前竹林环绕,屋有书诗气自华。下午时分,阳光甚好,透过玻璃窗,几名孩童正伏案读书。“放学就来写作业、看书。”每到下午4点多,伴着校车抵达,这里就成了学生的聚集地。
“看完三分之二了,这周把它读完。”10岁的王博文取出一本《意林系列丛书》,边翻边用手指着书上“某某赠”字样的标签说:“你看,这是我村里一个姐姐的书,她学习很好。”原来,这所乡村书屋里的多数书籍都是村里考出去的大学生所赠。2020年初,书房正在建设之际,在村里组织下,全村青年毕业生主动将书捐了过来,赠予全村阅读。
“近60名青年毕业生积极参与,不到一个月,就收集到了近2000多册。”该村“两委”成员刘淑兰说,“ 50多岁的村民王运亭还把收藏多年的书送了过来。”刘淑兰说,这村民爱好读书,紧随感召,也自愿捐出“爱书”。

文学类、科技类、少儿类、生活类……一本本带着村内青年毕业生、好读书村民“读书记忆”的书籍,更像一面旗帜,充盈着整个书屋的氛围,带动着更多学生、村民向好向学。
据介绍,这些年,从村里走出去的大学生还来到书屋,给同村弟弟妹妹们分享自己的成长之路与读书心得。“希望发挥榜样带动作用,让书屋不仅是阅读场所,更成为传承优秀的载体。”该村党支部书记王运红说道。说话间,正在写作业的学生“你追我赶”,已经快速完成了作业;读书的孩子也纷纷“比学赶超”,拿起书本认真读了起来。“新时代农民不能单纯靠劳动致富,更要学知识、学技术。”在王运红眼里,读书、学习至关重要。“要多读书,要重视下一代教育”,也是王运红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然而,地处乡村,以前除了村委大院里书籍十分有限的读书角,小草坡村并没有良好的阅读环境。“前几年,都坐车去城里的新华书店和孩子看书。”村民张霞说,但因为路程远,没法天天去。2020年底,为了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读书,在涛雒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小草坡村乡村书屋正式对外开放。一时间,这里就像是一片“新天地”,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成为村里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也许是“一传十、十传百”的带动作用,书屋自开放以来,一直人气十足。白天是成年人、老人的聚集地,傍晚是孩子们学习的小乐园。一间小屋真正发挥起了作用,成为了乡村里的“精神家园”,充盈着浓浓的阅读氛围。“以前没有可去的地方,就在家待着。现在书屋环境好,每天都来看书。如果有本书没看完就挂念,第二天一定早早来接着读。”村民王均花说道。为激励村民读书,小草坡村还制定了奖励措施。孩子或大人自行阅读超过半小时的每人积分4分,孩子参与公益活动的每次积分3分;家长带孩子阅读超过半个小时的每人积分5分。“积分在村内的超市能当钱花,一分一块钱。”刘淑兰介绍。小书屋,大环境。乡村书屋开放已有快两年,要说对村子的整体风貌有什么影响,正在看书的村民憨厚地笑说:“不会总结。”然而仔细观察会发现,潜移默化的影响已经惠及村民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和生活方式。
小草坡村内干净整洁
环顾小草坡村乡村书屋,未见有工作人员,环境却整洁有序,书籍分门别类摆放。是的,这里是无人值守书屋。
无人值守,何以保持有序整洁?不得不提村民的自主意识和志愿者的积极参与。“因为书屋就在村旁,我们就尝试无人值守模式。”刘淑兰说,实践看来是可行的,村民们都很自觉,还有几个人自发组成了志愿队,主动维护书屋。村民张霞就是志愿者之一。“顺手就干了。”常来看书的张霞对书本位置相对熟悉,偶尔会帮村民找书,久而久之便干起了志愿者。与她一样,另外还有7名村民也都是志愿服务。 “帮着找书,偶尔收拾下卫生。”张霞说,说是志愿者,但需要做的并不多,“大家都主动借还、登记……”在小草坡乡村书屋,自觉维护书屋的一书一物,主动做好信息登记,已经是村民不言而喻的习惯,也成为了一道体现村庄文明程度的风景线。
让书香“扎根”农村,涵养乡风文明。近年来,小草坡村的文明程度也在发生着变化。无烟村庄、垃圾分类……在村民携手共治下,开展得有声有色。“周末,我就让两个孩子去村里转悠着拾垃圾。”张霞说,遇到垃圾后两人便会回忆看过的书,研究垃圾分类。农家书屋是为满足农民文化需要,在行政村建立的、农民自己管理的、能提供农民实用的书报刊和音像电子产品阅读视听条件的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近年来,我市围绕提升农家书屋服务效能,不断优化书屋布局,深化延伸服务,推动农家书屋数字化建设,进一步发挥了农家书屋服务乡村阅读阵地作用。

本文来源:文旅日照
责任编辑:
刘加文_rizhao_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