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陈蕾
初夏,烈日当头,莒县碁山镇崭新宽阔的主干道旁,马池伟正开着叉车载着同事对路边太阳能路灯进行维护,豆大的汗珠成串滚落,不一会儿背后就溻湿了一大片。
“我现在一个月三千块钱,活也不算重。村里通了水泥路,修起了文体广场,家里的房子也改造一新,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了。”马池伟娴熟地开着叉车,一边工作一边和记者闲聊。
看着眼前干劲十足、脸上洋溢着灿烂笑容的马池伟,很难想象7年前他还是因病致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现年40岁的马池伟家住碁山镇管家坡村,2014年,妻子不幸被查出胃癌,巨额的医疗费掏空了整个家底,却也没能挽留住妻子的生命。儿子上学,自己还患有强直性脊柱炎,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变得异常艰辛。2014年,他被村里纳为贫困户,成了全镇3 4 49名贫困户中的一员。
随着精准扶贫政策的逐步深入落实,马池伟在离家不远的山东明碁照明有限公司扶贫厂房找到了工作。“我第一个岗位在公司车间,需要长时间站立,但我因为身体原因,受不住,想要调岗开叉车。”得知他的想法,碁山镇扶贫办和公司协调,安排他学习开叉车。经过专门技术培训,马池伟很快就顺利拿到了叉车驾驶证,公司还为其免除了一半的考试费用,现在他已经成为一名熟练的叉车工,工资也跟着涨起来。
有了扶贫政策的帮扶,加上自己的努力,马池伟不仅还清了妻子治病欠下的债务,家庭人均纯收入水平也得到了稳步提升,成功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自力更生日子美,我现在是开着叉车奔向幸福生活。”马池伟表示,他的生活越来有奔头了。“感谢党的扶贫政策,让我在最困难的时候,有那么多的人来帮我。”
和马池伟一样从精准扶贫政策中受益的还有五莲县洪凝街道红泥崖村的贫困老人和贫困户们。
走进洪凝街道红泥崖村幸福大院,只见生活、娱乐设施一应俱全,几位老人正在闲聊。村党支部书记张守英介绍,这些老人都是村里的贫困户,大部分属失能或半失能人口。为了照顾他们,2016年,红泥崖村筹资建起“互助养老”扶贫服务站,统一配置了洗衣机、电视机、厨具等,并聘请护理员每天在服务站为全村贫困失能老人洗衣、做饭和送餐,同时定期到老人家中清理卫生、打理家务。
大院厨房里,工作人员王春芬正在摊饼。张守英介绍,她是红泥崖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丈夫因病去世,儿子发生交通事故,欠下大量外债。村里聘请王春芬为互助养老服务站公益岗位护理员,为贫困失能老人提供服务,每月固定工资700元。
去年,红泥崖村又有了提档升级新思路:将互助养老逐渐向专业化社会化养老转变。村里启动了互助养老站规划建设,厨房、餐厅、日间休息室、心理咨询室、健身设备等一应俱全。养老站建成后,将成为呵护老人身心健康,解决老人日间照料、情感交流、文体娱乐、精神慰藉等养老服务问题的重要场所。
张守英说,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是红泥崖村努力的方向:“我们有固定场地、有设施设备、有服务内容、有人员队伍,要把这里打造成一个专业化养老场所。”
“十三五”期间,像马池伟和王春芬这样,依靠党的好政策和社会各界的热心帮扶,凭借自身的奋斗摘掉“穷帽子”的生动脱贫事例,在我市随处可见。产业带动、易地搬迁、健康扶贫、低保兜底、互助养老……我市301个省定、市定扶贫工作重点村全部摘帽,历史性地退出了贫困序列;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3886元增长到了2020年的1.17万元,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的7.4%降至为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