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意味着,AMC可以参与银行批量不良个贷的收购处置。但界面新闻记者近日多方采访银行以及AMC人士了解到,AMC接收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的意愿并不强。
“我们当然是不想接,整个分公司才40多人,催收的人力严重不足,而且对个人贷款处置没有什么经验,不知道怎样定价,之前都是处置对公不良资产。”某全国性AMC分公司总经理在接受界面新闻记者采访时说。
“扩大业务范围对AMC来说是好事,但个人不良资产批量转让业务到底怎么做,还需要进一步出台细则和研究。我们希望能够在接收了个人不良资产包后,再转让出去做二级批发。”某国有AMC从业人士告诉界面新闻记者。
但是,《通知》明确禁止受让个贷不良资产的机构再次转让,这一规定影响了AMC参与的积极性。
“目前只有通知,缺乏实操流程,特别个人类资产转让涉及大量确权工作,这里面的先行者面临很大挑战。从我们与接洽的一家股份行沟通中,他们对于这个政策还在研究,尚未启动实操。”从事不良资产管理业务的互连众信某副总裁向界面新闻表示。
“我们当然是不想接,整个分公司才40多人,催收的人力严重不足,而且对个人贷款处置没有什么经验,不知道怎样定价,之前都是处置对公不良资产。”某全国性AMC分公司总经理在接受界面新闻记者采访时说。
“扩大业务范围对AMC来说是好事,但个人不良资产批量转让业务到底怎么做,还需要进一步出台细则和研究。我们希望能够在接收了个人不良资产包后,再转让出去做二级批发。”某国有AMC从业人士告诉界面新闻记者。
但是,《通知》明确禁止受让个贷不良资产的机构再次转让,这一规定影响了AMC参与的积极性。
“目前只有通知,缺乏实操流程,特别个人类资产转让涉及大量确权工作,这里面的先行者面临很大挑战。从我们与接洽的一家股份行沟通中,他们对于这个政策还在研究,尚未启动实操。”从事不良资产管理业务的互连众信某副总裁向界面新闻表示。
01
银行转让态度较积极
银行积极让个人不良贷款“出表”意愿非常强烈。
“这个政策对银行是非常大的利好。我们当然是希望能够批量转让出去,清收的压力太大了,目前正在研究中。”某试点银行信用卡中心人士告诉界面新闻记者。
另有试点银行分行副行长在接受界面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受疫情的影响,客户还款的能力和意愿都受到影响,我们催收也是非常无奈,监管严查暴力催收。如果能将不良资产打包出去,我们是非常乐意的,哪怕价格低一些。”
在去年受疫情影响新增的不良贷款中,个人不良贷款的增加备受关注。以信用卡不良贷款为例,根据央行发布的《2020年第三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截至三季度末,银行卡授信总额为18.59万亿元,银行卡应偿信贷余额为7.76万亿元,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906.63亿元,环比增长6.13%。
信用卡逾期余额高企,不仅影响了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也严重影响信用卡业务的良性发展。
“市场目前个贷不良资产处置的压力已经刻不容缓,本次试点的推出也是形势所迫,在基础制度尚未到位的情况下,只能在关键问题上最大限度做好预防措施。”法询金融监管研究院研究员杨瑾认为。
02
AMC接收意愿较弱
但是,AMC的兴趣则没有这么浓厚。
“对公不良资产处置和个人不良处置完全是不一样的,没有经验可言,我们是不想接。”上述AMC分公司总经理说。
上述国有AMC人士则表示,如果个人贷款不良资产包是在AMC手上,清收的难度比较大,会面临很大的考验,个人资产包小额分散,很难形成有效的处置。
中国华融近日也对外称,由于个人不良贷款业务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以往开展的业务有较大区别,其业务模式、流程要求、尽调定价、后期管理等方面都是全新的课题。公司积极开展不良贷款转让试点业务研究,主动对接各家试点机构,充分沟通交流试点业务模式,为今后开展试点业务做好准备。
“对于AMC来讲,并没有处理个人贷款不良的能力,因为理论上是银行把不良转让AMC去处置,但AMC人员都比较有限,全国性的AMC可能人多一点,地方AMC100多人算多的了。在这种情况下,AMC去做这种小额分散业务为此付出的代价成本很大。”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对界面新闻记者说。
“原则上来讲,银行在零售端的不良资产处理能力比AMC要强。AMC没有太多关于个人不良清收处置经验,如果说在对公这一块,AMC有可能还有一些比较优势的话,那么在零售端AMC相对银行上没有任何比较优势,不管从人力、物力、投入等方面都没有比较优势。”曾刚进一步分析称。
光大银行(4.150, -0.06, -1.43%)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则分析认为,一是目前这个市场刚起步,市场难言广度与深度,市场流动性整体不足;二是尽管不良个贷有价值,但底层资产现金流较差,产品定价难度大;三是不良个贷数量多、分散等,整体上,不良处置的难度大、成本高。
03
呼吁放开“二次转让”
“所以,我们建议,在未来试点方案当中,银行把批量个人不良转让给AMC之后,允许AMC再次把不良在符合监管要求的前提下,转让给真正有处置能力的第三方,这样的话才能真正解决问题。不然的话,单靠AMC能力处置不了。如果处置不了,当然没有任何的动力去接收不良资产包,试点就毫无意义。”曾刚说。
事实上,在处置环节,此次《通知》明确规定,批量受让个贷的AMC必须自行组建催收团队,建立个人信息保护制度,且不得二次转让。
法询金融监管研究院研究员杨瑾认为,个贷不良资产批量转让政策的突破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必须在各项基础制度完善的条件下才能成行,个贷不良资产实现规模化专业化处置,必须完善包括大数据风险管理系统、个人征信系统、个人破产法律制度在内的基础制度建设。
此前,深圳招商平安资管公司总经理陈明理在一论坛上称,如何对个金不良进行估值、如何合规高效处置个金不良、如何与外部机构共同合作,是未来AMC需要努力探索和创新的;AMC需要尽快搭建內部制度和业务流程,配备相应机构和人才队伍,建立数据模型的能力。
不良贷款转让试点正在稳步推进,越来越多的机构参与其中。目前,除已发布不良转让项目的平安银行外,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民生银行及民生银行泉州分行均开立相关业务账户。同时,多家地方AMC已获得地方金融监管批文。
“我们已经在与平安银行不良转让的项目沟通了。”一家地方AMC的工作人员对财联社记者表示,但目前暂无更多可公布的进展,由于是首单,无论是银行还是AMC公司均处在摸索阶段。
有业内人士表示,预计在个人不良贷款转让试点过程中,股份制银行及地方AMC将成为主力军。而个人不良贷款转让如何打包定价,承接人如何处置催收,都是全新尝试,试点最终的效果有待实践检验。
04
多家银行及AMC已入局
自今年1月份监管层下发不良贷款转让试点的正式文件至今,已有多家银行、AMC在这项业务上有所动作。
根据银登中心发布信息显示,截至1月底,已有3家股份行及分支机构完成相关业务的开户。而根据此前监管披露的文件显示,首批试点参与不良贷款转让的银行为18家,包括六大国有银行,以及招商、平安、中信、民生等12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但目前仅有3家股份行及分支机构完成开户。
除平安银行以外,目前已开户的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民生银行及其泉州分行目前暂未有相关项目披露。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及民生银行总行也暂未对此进行回应。
而在AMC方面,五大资产公司均已完成开户,其中,华融资产及其上海市 分公司、四川省分公司及浙江省分公司分别独立开户;地方资产管理公司仅有国厚资产完成开户。不过,据财联社记者了解,目前另有多家地方AMC已拿到参与试点的批文。
北京德和衡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特殊资产业务中心总监常海梅表示,个人贷款尤其是金融消费贷款大幅度增加,以及长期以来严禁个人贷款批量转让,蓄积了大量个人不良贷款,在2020年新冠疫情影响下,银行贷款不良率同比上升,一定程度上助推了本次试点的启动。
实际上,去年年中,银保监会曾多次提示银行不良贷款上升的风险。一些中小银行由于违规发放贷款掩盖不良资产、虚假处置不良贷款、违规转让不良资产等问题吃下罚单。
“个人不良方面此前并不能批量转让,只能每年通过坏账核销,没有系统性处置的渠道,所以具有一定不良贷款处置的压力和动力。”一位不良资产处置业内人士表示,尽管AMC并不善于处置个人不良资产,但目前来看,一些地方AMC对此更感兴趣,更愿意率先试水。
05
首单业务仍在探寻如何定价
常海梅表示,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在业内已呼吁多年,这是解决银行不良率压力的一种有效方式,扩充了银行不良贷款的处置渠道,有效缓解银行不良贷款处置压力。但个人不良贷款转让如何打包定价,承接人如何处置催收,都是全新尝试,试点最终的效果有待实践的检验。
财联社记者获悉,今年1月份平安银行发布了首个不良资产转让的项目,目前已有地方AMC正在与该项目负责人接触。该项目涉及债权共计仅1773.45万元,均为经营性信用贷。
“这是首单业务,所以很多细节银行和AMC都要不断的摸索尝试。”一位地方AMC业内人士向财联社记者表示,比如定价问题,由于个人不良转让都是纯信用的资产,不像抵押贷款一样,有相应的抵押物方便估价,纯信用贷款注定相关项目折价较大。
上述人士表示,首单业务具有示范效应,如果银行定价较高,AMC恐怕不会接;但如果定价较低,银行也会受到打击,对开展这一新业务不利。
实际上,在定价方面,一些AMC更多考虑的是催收成本问题。
一位不良资产业内人士直言,由于个人不良贷款不能继续转让,AMC在承接相关资产包之后,只能采取自行清收、重组等手段自行处置,这无异增加了AMC处置资产的成本。预计未来,AMC在智能催收等金融科技领域的投入将会有所增加。
“个人不良贷款具有额度小、催收难和工作量较大的特点,但随着个人信用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个贷清偿率是否相较对公贷款更高,还需要进一步观察。”常海梅表示,个人不良贷款批量受让后的催收工作,对AMC而言是一个相对全新的业务领域,需要配备具有相关经验的人才队伍、设立专业的催收部门,并建立相应催收制度、投诉处理制度、工作流程等。
06
诸多细节仍有待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