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展开中国共产党百年恢弘画卷,每一段历史都镌刻着英雄的故事。
5月起,大众日报开设《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数风流人物》专栏,先后刊发了《王尽美:尽善尽美唯解放》《邓恩铭:不惜惟我身先死》《焦裕禄:心中装着人民,唯独没有自己》等英雄模范的先进事迹,今天,我们又刊发了一位“熟悉”的英雄模范——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
为什么说“熟悉”,是因为孔繁森事迹广为流传,因为大众日报一直以来关注孔繁森、报道孔繁森,不断挖掘孔繁森精神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
1988年10月19日,大众日报刊发文章《我省32名援藏干部整装待发》。文章介绍,聊城地区行署副专员孔繁森表示,决不辜负党组织和山东人民的期望,一定圆满完成援藏工作任务。
1990年10月19日,大众日报刊发文章《情满拉萨——山东籍拉萨市副市长孔繁森二三事》,文章中写道:人们夸他:把一颗火热的心,掏给了西藏人民;把一片真挚的情,洒在了圣城;
1994年2月17日,大众日报头版刊发了孔繁森的事迹——《“世界屋脊”上有这样一个山东人——记山东籍援藏干部、阿里地委书记孔繁森》;
1995年1月10日,大众日报头版刊发《人民的好儿子——孔繁森》;
……
孔繁森的事迹感动了广大党员干部:在藏工作期间,他把自己一颗火热的心献给了西藏高原,献给了党的事业。他对藏族同胞的爱、对祖国人民的爱,就像高原上的蓝天一样,那样地纯洁,那样地深沉,那样地博大。1994年11月29日不幸殉职,时年50岁。而他的遗物是:仅有的钱款8.6元和他的“绝笔”——去世前4天写的关于发展阿里经济的12条建议。这就是孔繁森留下的遗产,这就是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怀!
2009年,孔繁森被评为全国“双百人物”;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孔繁森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
英雄模范、干部楷模一直都不曾离开过!今天,大众日报刊发《孔繁森:夙夜在公的领导干部楷模》,再次回顾他的事迹,讴歌为党和国家事业鞠躬尽瘁的英雄模范!
每次重读孔繁森,都会有不一样的体会!但在家国大义面前,在人民利益面前,孔繁森信念坚定,舍生忘死,以忠诚践行使命,用生命兑现誓言。这份使命担当,更值得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砥砺赤诚忠心,扛起使命担当、焕发干事激情,开创更加辉煌的历史伟业。
报道全文如下:
孔繁森:夙夜在公的领导干部楷模
“娘,你那件蓝外套呢,我洗洗。今晚元宵节,拉你去看灯。”“不用,三儿家,你刚做完手术,可不行……”5月6日晚,山东梆子戏《孔繁森》在聊城首演,剧场座无虚席,许多观众流下热泪。
看完演出的剧作家、《孔繁森》编剧刘桂成也忍不住热泪盈眶。“孔繁森同志去世20多年了,他留下的那句话——‘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已成为党员干部共同的精神财富。”
风光秀美的东昌湖畔,有一座极具藏式文化元素的展馆——孔繁森同志纪念馆。这里陈列着三件国家一级文物——一个小药箱、一个听诊器、一本写着遗嘱的笔记本。
1944年7月,孔繁森出生在聊城五里墩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961年,17岁的孔繁森经聊城技工学校推荐入伍,进入济南军区总医院。在这里,他遇到了人生的良师益友——济南军区总医院医务处副主任徐诚,学到了基本的医学知识和常见病的治疗方法。孔繁森在西藏下乡时必带的小药箱,就是徐诚送给他的。
1979年第一次援藏,组织上安排孔繁森到条件艰苦的岗巴县任县委副书记,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在岗巴县三年间,他深入基层调查研究,选择在全县最落后的乡试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效调动了农牧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全县工作的开展。
每次下乡前,孔繁森都要自掏腰包买药,装满小药箱,一路工作,一路看病发药,直到药箱空了为止。没人知道,在藏十年,小药箱里的药,总共花了多少钱;面对毫无血缘关系的藏族群众,孔繁森做到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1988年,山东再次选派进藏干部,孔繁森再一次进藏。这时,他的父亲已去世,87岁的母亲生活不能自理。出于歉疚,他带全家人到北京旅游。随后告别亲人,踏上了西去的征程。
1992年底,孔繁森第二次援藏工作期满之际,被任命为阿里地委书记。这意味着,他将继续留在西藏工作。数不清是第几次,孔繁森舍“小家”顾“大家”,走向了海拔更高、更艰苦的阿里。
阿里虽然条件艰苦,但草场广阔,畜产品、矿产资源丰富,冈仁波齐和玛旁雍错享誉盛名。孔繁森跑遍了阿里地区106个乡中的98个,行程8万多公里,总结了畜产品、矿产品、旅游、边贸、人口和政策等六大发展优势,绘就了一幅全面振兴阿里的美好蓝图。
1994年2月,一场特大暴风雪席卷阿里。孔繁森带领机关干部爬冰卧雪,风餐露宿,行程8000公里,先后发放救灾款300多万元、救灾物资上百吨。也就是在这期间,他预感到了身体的极度不适。
一日凌晨,孔繁森写下了这样一段遗书:“……不知为什么我头痛得这样厉害,怎么也睡不着,人有旦夕祸福,万一我发生了不幸,千万不能让我的母亲、家属和孩子们知道,请以我的名义每月给家里写一封报平安的信。我在哪里发生了不幸,就把我埋在哪里。”
如今,小药箱、听诊器和这本写着遗嘱的笔记本,作为国家一级文物,永远珍藏在孔繁森同志纪念馆,成为他为藏区发展生命不息、奉献不止的见证。
1994年11月,孔繁森带领党政考察团赴新疆考察期间,所乘坐的车辆发生车祸。当地军民第一时间接力抢救,但最终没能留住他的生命。 孔繁森同志遇难后,阿里地委在清理遗物时发现,除了一个袖珍收音机,他身上仅剩8块6毛钱——这就是一个地委书记在藏十年,留下的全部家当。
现在,在聊城处处可见孔繁森“印记”。市区的繁森路、五里墩村的孔繁森同志纪念馆、繁森希望小学、莘县繁森广场……他的事迹被改编成多种艺术形式,呈现在舞台上。广大党员干部用实际行动学习孔繁森,续写着当代的“孔繁森故事”。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赵琳 高田 蔡明亮 王召群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