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18 09:06:24 来源: 莒县发布
举报

从“唱道情”劝善到形成一种说唱形式
渔鼓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浓厚的地方特色
其在丰富多样的民间曲艺园地里独放异彩
渔鼓书也叫快嘴子、巧舌子和评书,与山东快书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是深受莒县人民及周边区域百姓喜爱的、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说唱形式。
渔鼓书多是口耳相传、有唱有说,故事可长可短,包纳力强,韵律和谐,语言丰富,优美动人,它表达力强,又积极吸收临近艺术的营养,给相邻艺术形式以滋养,是一个不挑剔客观环境,表现力生动且具有深厚历史传统及群众基础的民间曲艺形式。
今天,“我要进古城”
为大家呈现莒县传统民间艺术——渔鼓书!

传统渔鼓书起源于14世纪初(1311年)。清末民初,莒县渔鼓发展到鼎盛时期,艺术影响从莒州不断向外延伸,一度广泛流传于鲁西、鲁南、鲁北等地。
渔鼓说唱在这里曾经盛极一时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莒县渔鼓书》这一传统说唱艺术在莒地已流传数百年。一把渔鼓,一幅玉板,人往那一站就是一个大舞台,百姓环围而听,极富生活情趣。渔鼓说唱语言以当地方言土语为主,以演说民间故事为主,说唱者多和听众处于同一平台,百姓环绕而坐,没有隔阂和距离,说唱者不时同台下交流,互动性强。传统作品主要有《包公案》、《刘公案》、《大八义》、《小八义》、《岳飞传》等。让人沉醉在戏曲的世界里

便成就了一幅动态的画卷
顿开尘外想,拟入画中行。这幅画卷里,如果也有你,又会编织下多么柔情的云朵,渲染出怎样的五彩斑斓呢?


本文来源:莒县发布
责任编辑:
许杨_rizhao_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