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11 10:46:15 来源: 直播日照
举报
人生七十古来稀,他们已是期颐之年。他们从苦难中走来,见证了共产党从诞生到发展壮大的光辉岁月,见证了中国沧海桑田。他们带着百年岁月的烙印,呈现给我们一本本厚重的历史书。
百岁老人是共产党从诞生到发展壮大的见证者,更是国家从贫困落后到富强先进的亲历者,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之际,直播日照特推出专栏《百年见证》,寻访日照百岁老人,讲述他们的百年风雨与人生百味。
东港区三庄镇李家沟依山傍水,古朴雅致。村子最大程度保留了原始的风貌,石筑房屋,石砌篱落,掩映在蓊蓊郁郁的绿意里,静静地展示着原生态的美丽风光。张记山老人就住在这个开门见山、低头见水的村子里。自1922年出生,他在这里断断续续生活了近百年。见记者来访,他蹒跚地走出房门,略有吃惊,继而忙不迭地拿马扎让记者坐下。18岁就扛起枪,甲子山战役,孟良崮战役......他是参加过多次革命战争的老人。
未几,张记山似乎缓过神来,转身进屋,捧出一个盒子,小心翼翼地示给记者看。院子里,油菜花黄灿灿的一片,当风摇曳着,花枝招展,惹人眼。盒子上,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落款,在正午的阳光下,闪闪发亮。他小心翼翼地打开,手有些抖,语气也开始哽咽:“这是我的至高荣誉,是我的无价之宝。”一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映入眼帘!他珍重地托起奖章,顺势戴在脖子上,再将有些缠绕的带子,理得板板正正。他神色庄严起来,容光焕发。这枚纪念章,是他军旅生涯的见证,更是他的烽火记忆。
今年虚岁100岁的张记山老人,18岁时扛起枪参加革命,开启了自己的军旅生涯。他先后参加甲子山战役、孟良崮战役……直至1952年,退伍回到家乡,如今提起那段激情如火的岁月,他依然思绪翻飞、思路清晰。“我第一次参军是在1940年到1942年,那时候没有完整的档案,也正好赶上部队精减人员,就回家了,没有计入档案。第二次参军是1947年到1952年,我所在的部队叫滨海军区。1949年光荣入党。”已经99周岁的张记山说自己老糊涂了,但对自己的军旅生涯年份,却如刀刻般,记得牢牢的。“当兵不仅仅是能吃上饭,更重要的是能为穷人打天下。”张记山老人说,1940年,18岁的他参加了当时的滨海六团。他所在的部队在石臼一带主要作战任务是防止日伪军的偷袭,防敌对革命根据地破坏,保护人民群众的劳动生产安全。石臼,是古今军事要冲。1945年日本投降后,1947年8月30日,国民党反动派在大举进攻山东时占领了石臼所,直至1948年4月,石臼所解放,人民获得新生。“1947年,正是寒冷的冬季,在付疃河中,为了侦查情报,我一直潜伏在冰冷的水里,脚冻伤了,整条腿都没有了知觉,但是依然用意志力支撑着身体,以至于留下腿疼的老毛病。”张记山一边说,一边拍打着自己的腿。
说到这里,张记山老人停顿了好半天。休息了一阵,他叹了口气:“1942年的甲子山战役、1948年的孟良崮战役忘不了,永远都忘不了,一辈子都忘不了。”说到激动处,老人拿起随身的拐杖,作出打枪瞄准的动作。原本暗淡的眼睛炯炯有神,花白的胡须一颤一颤,随一张一合的嘴唇抖动着。张记山参加过好几次重要的战役,也受过几次伤,看着他胸前的奖章,再看看他受伤的腿,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他当年枪林弹雨的战斗情形。“我们上学的时候,每到清明节,学校都会邀请革命军人来给我们进行忆苦思甜教育,那时候听老人讲革命故事,至今一些情节都还记得清。是呀,没有他们打江山,哪来的幸福生活?”村里的党员李双林感慨道,“现在老人年纪大了,我经常过来和他聊聊天,革命的故事还是天天讲。”
“他姓张,我姓李,我们是继父继子的关系。”继子李佃仓说。李佃仓年幼丧父,后来其母亲和张记山搬到一起过日子,两人没有留下后代,他们在一起生活了40余年,李佃仓的母亲去世后,留下张记山一个人。
独自生活的日子,张记山老人喜欢赶集,培育点辣椒苗、茄子苗换点零花钱,顺便找老伙伴聊聊天,谈谈心,每周赶集也成了张记山的精神寄托。
这些年,张记山老人年龄大了,基本上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吃穿用度全靠继子李佃仓来照顾。由于74岁的儿媳孔庆书几年前做过手术,身体不太好,照顾他的重任就全部落在了李佃仓身上。
八年来,李佃仓负责照顾张记山老人的生活起居,送水送饭。虽是继子,照顾老人他从不怠慢。张记山对吃饭没有特别讲究,一天四顿,吃饱就行,特别爱吃水饺,不爱吃豆腐,不沾烟酒,也很少喝茶。
“有什么条件就照顾到什么条件,我不抱怨,尽自己最大的能力照顾好。”李佃仓话不多,朴实憨厚,是典型的山东汉子形象。在记者采访的整个过程中,他总是默默地听,时不时地看着继父,惦记着继父年纪大了不能坐得太久。
说到和继父的感情,李佃仓眼神略带伤感:“年轻时老人为家里出了力,帮着母亲拉扯我们长大,感激之情是有的,继父也是老父亲。”
“伺候得好,我很满意!”
虽然条件有限,但李佃仓还是尽力照顾好继父,这份情已经深深地刻在了张记山老人的心里。
记者踏进张记山家的小院子时,这块金黄色的小牌子,在太阳的照耀下分外耀眼。在低矮的小石头房子内,门框上两块牌子熠熠生辉,一个是“光荣之家”、一个是“共产党员户”,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用鲜血换来的荣誉,虽然是一块牌子,承载的是党和政府对自己的关怀和厚爱。张记山说,没有党就没有他的一切。年幼时,他要过饭,吃过树叶树根,一路颠沛流离。如今,年事已高的他已经被岁月压弯了脊梁,但他却始终热爱生活,热爱党,两度参军,退伍后又担负起村里的护林员十几年,90岁还自己种地自给自足,从要饭娃到一名共产党员,回想峥嵘岁月他总是饱含深情,说到动情处落下泪来。
“收到国家给发的奖章高兴,也是国家对我的一个认可。小时候吃不上饭,跟了共产党好,有了吃的有了穿的。我这浑身的毛病,也是共产党给治好的。”临行,张记山勉励记者:“要好好工作,好好工作也是在干革命。”张记山生在旧社会,经历了苦难,有着不平凡的经历,更经历了枪林弹雨;而在新中国,在红旗下的他安享晚年之际,虽然无儿无女,但他依然满足当下的生活,“感谢党把国家建设得这么好”,是他发自内心的一种感谢。张记山老人日子清贫,但精神世界却是富裕的。如今国家的繁荣富强,正是无数个张记山这样英雄前辈浴血奋斗换来的,而牢记英雄们的嘱托,在各自的岗位上奋发努力,正是对英雄最崇高的致敬,也是对这个壮丽时代最响亮的回答。


本文来源:直播日照
责任编辑:
刘加文_rizhao_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