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唐县鱼邱湖街道祁寨村,早在1936年就成立了党支部。抗日战争初期,全县有8个区域性抗日组织,这里就占4个。1938年,该村村民王建屏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底组建了中共孙五里庄支部。1941年2月,唐北县委秘密驻地设在祁寨村,县委书记解金声也是该村人。1947年,该村村民王建三毅然入伍,于1948年9月参加了淮海战役。
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在4月20日的采访中了解到,这三人是师生关系。
高唐县委民主政府驻地旧址原貌。采访对象提供
革命烽火曾在这里熊熊燃烧
1940年5月,鲁西三地委在高唐徐官屯突围后,撤至禹城、茌平、齐河交界地区进行整顿。随着斗争形势不断恶化,地委机关大部分人员转移到鲁西区党委工作,只有一小部分人留下来坚持斗争。鲁西三地委机关率武装撤走以后,高唐国民党顽军与日、伪军相互勾结,对共产党和抗日群众实行了血腥屠杀。时任中共高唐县委委员、中共高唐七区区委书记的焦树元在进步青年的营救下逃出并被转移到运西抗日根据地;时任县委宣传部长的朱廷栋不幸被捕,牺牲时年仅24岁;时任县委敌工部长并参与三大队领导的王太行多处受伤,不幸病逝,时年22岁;时任县委组织部长的孙梅峰被伪军谢化武杀害于平原县相国寺小学。祁寨村现任党支部书记王子行说,国民党顽军在捕杀共产党员、干部的同时,对高唐六、七、八区党员、干部家属以及抗日群众也进行了疯狂镇压,用尽各种残酷手段。高唐再次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面对严峻的形势,县委在时任一区祁寨村党支部书记的王兰祥家中召开了县委紧急会议。会上,县委书记庞均指出,在地委机关和我军尚未回高唐之前,坚定执行上级“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指示,全县党的组织活动完全转入地下。
1940年6月,在祁寨村解金声家中,庞均主持召开了县委第二次会议。教育大家认清斗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坚定抗战必胜的信心。同时,提高警惕,注意隐蔽,严格保守党的秘密,防止敌人的破坏。由于及时采取了正确措施,党的组织没有再遭到日伪顽杂的破坏。
解金声。采访对象提供
师生三代书写红色传奇历史
革命时期,祁寨村先后有16人加入共产党,大部分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其中就有烈士王建屏。祁寨小学教师王建屏积极参加系列抗日救亡运动。1937年,七七事变后,王建屏投笔从戎。1938年春,在友人的帮助下,他在聊城接触到了共产党人,终于找到了他所寻求的目标和出路。1938年11月,日军大举进犯鲁西重镇聊城,范筑先将军殉国,聊城失陷。王建屏回到高唐,秘密发展党组织,并组建孙五里庄党支部。1941年,高唐伪县长李彩题以私通共产党八路为由将王建屏关押逮捕。在长达一年的关押中,王建屏不屈不挠,同敌人进行坚决斗争,后被党组织营救出狱。出狱后,王建屏到夏津一带以鼓书艺人身份作掩护,开展地下工作。由于敌人扫荡频繁,王建屏长期颠沛流离,数月后被迫返乡匿养。高唐国民党反动势力逼迫王建屏供出地下党员名单未果后,凶残地用绳子把他勒死。高唐县鱼邱湖街道光明社区工作人员宋传芬说,王建屏牺牲后,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学生解金声也走上了抗日救国的道路,并成为高唐抗日的骨干力量,他的家乡祁寨也成了抗战的堡垒村。1940年秋,解金声任中共高唐县委组织部长。1941年2月,高唐县分设为唐南、唐北县,唐北县委秘密驻地就设在祁寨村,县委书记由解金声担任。1944年,解金声被调到太行中央局党校学习期间,其家人被国民党特务包围,母亲和孩子从家中备战洞口逃走。1945年日本投降前后,解金声学习结业回到高唐,担任人民政府第一任县长,同这里的同志和广大群众一起,向国民党顽军发起最后的歼灭战。新中国成立后,解金声继续为党的事业做贡献,直到2011年病逝。
宋传芬介绍,1946年7月,高唐全境彻底解放,祁寨村村民王建三在恩师解金声的引导下,于1947年毅然入伍,相继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四川剿匪战争,1950年12月底腿部中弹负伤。退伍后,他也时刻心系国家,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捐款捐物,用实际行动诠释着“默默无悔,奉献终身”的使命和担当。
王建三回忆往事。张目伦 摄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面对记者的采访,王建三老人连连感叹:“100年,不容易,不容易啊!现在的幸福生活是多少人用血汗换来的!现在我们国家的军队和武器装备多么强大,共产党带领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后辈子孙都过上了好日子。感谢党啊。”
村民希望保留“祁寨”村名
祁寨村位于高唐县城内,是典型的城中村,共有村民1200余人。新中国成立后,祁寨村人员不断增加,村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王子行说,大家的日子越来越好的原因,一是村内土地被征用于建设学校、企业后,村民得到一定补偿的同时,就业机会也有增加;二是依托城中村的地理优势,村民开始自己投资建厂,小型企业家不断涌现;三是随着高唐县棚户区改造政策的落实,位于城区范围内的祁赛村民大部分享受到了拆迁政策的红利。
祁寨村头仅存两座石碑。张目伦 摄
几十年过去了,弥漫在高唐大地上的硝烟也早已消散,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并没有忘记这些献身于民族解放事业的英雄们。三代师生铸就一段传奇历史,这种精神应该血脉相传。王子行告诉记者,所有村民即将搬入今年建成的新小区。通过和支部成员以及部分老党员座谈,王子行了解到,目前大家的建议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为革命老区村,希望能在村内修建一处革命老区纪念碑,或者建立红色文化学习室、荣誉室、文化长廊等,通过文艺演出等形式,直观演绎传统、讴歌英雄、再现历史,让革命老区红色革命精神得以弘扬和传承,引导后辈继续发扬先辈革命精神;二是希望整体搬迁到新小区后,“祁寨”这个光荣的名字能够得以保留,让红色基因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