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上午,由中共邹平市委宣传部、文明办主办的“学百年党史、走红色长廊、开邹平新局”主题采访团走进邹平市魏桥镇!
采访团一行来到刘井战斗遗址采访。刘井烈士陵园占地六亩,墓地内整齐排列着73位革命烈士陵墓,一座高8米纪念碑矗立墓前,正面碑文"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刘井烈士陵园守护人刘德龙接受了记者团采访。
他介绍,1936年6月6日,八路军山东纵队三支队副司令员杨国夫指挥部队在这里与日伪军展开激烈战斗。据了解,刘井战斗中八路军三支队投入兵力达3000人,日伪军则投入兵力近5000余人,三支队仅凭几挺机枪,和一些“单打一”、“汉阳造”旧式步枪及五子炮,共毙伤日军井口司令以下日伪军800余人,其中日军417人,创造了辉煌的战绩,扩大了八路军的影响。
1939年,马耀南、杨国夫带领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在刘井村一带反击日本侵略军,多次打退敌人进攻,歼敌400余名,是抗日战争初期,清河平原上一次著名的反扫荡战斗。刘井战斗后,八路军山东纵队三支队先后转战桓台、焦桥、九户等地轮番对日军展开攻击。随后山东纵队第三支队规模不断壮大,1942年,被改建为八路军山东清河军区,1943年,与冀鲁边区合并为渤海军区,成为山东抗日史上最大的战略区之一。
刘德龙老人是魏桥镇刘井村村民,今年74岁,已经义务守护刘井烈士陵园的73位烈士37年,没有报酬,没有怨言,2014年被评为首届“大爱魏桥”十大杰出人物。
1964年,为纪念牺牲在这里的人民英雄,中共邹平县委、县府在战斗遗址建立刘井烈士陵园,由经历过刘井战役的村民自发维护。后来,这些村民很多都年纪大了,陵园逐渐荒草丛生,野草盖过坟头。这一切,让刘井村村民刘德龙看在了眼里,这位刚刚38岁的汉子,站在陵园中“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的纪念碑前思考了很久。刘德龙曾听父母讲过,在1939年6月的那场战役中,他的两个大娘和一个大爷被日伪军杀害,家中总共五口人一下子没了仨。慎重考虑之后,刘德龙决定义务为烈士守墓!
如今,当年正值壮年的汉子如今已成为年过花甲的老人。有人曾问刘德龙,是否后悔。老人的回答很简单:“忘了他们也就忘了本啊” 。每年清明,按照农村的老习俗,老两口都会给每个坟头压好坟头纸,他说,只要干得动就一直坚持义务守护下去。
魏桥镇党委书记孙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近年来,魏桥镇不断整合辖区各类红色文化资源,组织开展了“铭历史忆初心、争当使命先锋”主题书报展等活动,募捐50万元对刘井烈士陵园进行了改造提升,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创造了良好条件。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魏桥镇按照“以学促干、以干带学”的总体思路,坚持集体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会议研讨与现场教学相结合、党史学习与办理实事相结合,通过开展“清明祭英烈”、机关干部“驻村蹲点”等活动,引导全镇党员干部读党史、访民情、办实事,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和使命,保障了村“两委”换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的有序开展。
下一步,魏桥镇将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聚焦中心工作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持续用力,久久为功,确保完满完成村“两委”换届,加速产业经济提质增效,扎实开展生态环保治理,强化社会平安稳定保障,特别是抓好2.2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巩固等“三农”领域工作,全力以赴推进乡村振兴,展现新作为,开创新局面,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向建党100周年献礼。
(记者 潘理溱 通讯员 李晓伟 郝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