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上午,由中共邹平市委宣传部、文明办主办的“学百年党史、走红色长廊、开邹平新局”主题活动采访团走进邹平市青阳镇!
记者团一行来到“一门五烈士”的墓地,一座高五米的石碑上“一门五烈士”五个大字分外醒目,碑文详细记录了赵氏家族烈士们的英勇壮举。五位烈士的墓碑分别竖立在后侧,记录着那段不寻常的历史。
青阳镇醴泉小学退休教师周丙玉向记者团讲述“一门五烈士”英雄事迹。“赵绍久是青阳镇最先革命者之一,他开启了赵氏整个家族的抗战史”。
1932年,赵绍久领导村民组织穷人会,开展抗捐抗暴斗争,一时穷人会发展到五六十人。卢沟桥事变后,赵绍久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实现民族独立,毅然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民先组织,并担任民运股长。为了宣传抗日,赵绍久于1938年冬至1939年春,在耿庄主持创办了“长白山抗日小学”。学校在扩大抗日影响,广泛宣传共产党、八路军的抗日政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940年初,赵绍久与陈家庄的张香坡被批准加入了党组织,成为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按照组织指示,二人继续以“农会”的名义掩护开展工作。农历二月中旬,八路军主力部队驻进附近的陈家庄,委派赵、张二同志向各村的富户征收抗日捐。这一举动触动了各村地主的利益,他们对赵绍久、张香坡恨得咬牙切齿,就勾结反共顽固派的伪六团,准备对赵绍久、张香坡下毒手。一天,赵绍久去徐家庄赶集,被早已设下埋伏的伪六团逮捕。敌人把赵绍久绑到刘家村,关在猪圈里,对他严刑拷打。同日,张香坡也在家中被捕。气急败坏的敌人把赵绍久和张香坡带到附近的郭家洞村,活埋在一个坑里。赵绍久的生命永远被定格在了45岁。
赵绍久就义后,其子侄怀柳、怀菊、怀宣、怀书、怀善、怀武、怀桐等人胸怀国恨家仇,继承父辈遗志,又相继参加了革命。其中赵怀菊、赵怀宣、赵怀善在抗日战争中英勇牺牲,被追认为烈士,赵怀桐在解放战争中英勇牺牲,被追认为烈士,“一门五烈士”从此流传。
赵怀菊是赵绍久四哥次子,1940年2月入伍,1941年3月发动陈家庄、化庄、东窝陀民众抗日,组织二乡游击中队,任中队长,队员发展到100多人,后编入长山独立营第三连。1942年春调任机要交通员,一次送信途中陷入敌人埋伏圈,80多个穷凶极恶的敌人将赵怀菊团团围住。敌人知道他携带情报,就想抓活的。赵怀菊看到形势不利,抱着“不能被俘虏”的必死决心,就撕毁了公款,吞食了文件,然后与敌人展开激战。子弹打光后,他砸烂了手枪,拉响了压在胸膛下面的最后一颗手榴弹。伪连长跑上来一看,钱毁、枪烂、人亡,他什么也没捞到。
赵怀宣是赵绍久的次子,1940年10月入伍,曾在八路军清河军区清西分区二团任连长。1942年冬去机枪训练队学习,遇到日寇冬季“大扫荡”,训练队负责掩护军分区机关突围。赵怀宣冲出重围后,发现一位首长未突围出来,他毫不犹豫地再次冲进包围圈。见到那位首长已经牺牲时,自己也被疯狂的敌人团团围住。他把机枪架在碾盘上,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进攻。子弹打光了,他砸碎了机枪,最后壮烈牺牲。
赵怀善是赵绍久大哥的长子,1943年2月入伍,曾在长山独立营任排长。1943年在明家集与伪六团作战时英勇牺牲,年仅17岁。
赵怀桐,赵绍久大哥的三儿子也在解放战争中为祖国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日本帝国主义惨绝人寰的扫荡,点燃了赵绍久建立的穷人会的革命火焰,全村有近60多名会员参加了八路军。因都属赵姓,这些战士们被誉为东窝陀的“赵家连”。
赵氏家族先后参加革命的有8人,6人在战争中牺牲。四五十年代,赵氏家族的男丁已所剩无几。
青阳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袁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青阳镇是革命老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事迹,像东窝陀村的“一门五烈士”、醴泉村的张永忠烈士等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青阳镇将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契机,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动力,深入挖掘红色资源,加强革命教育基地建设,结合青阳镇第一个党支部旧址,规划施工“长白星火 红色醴泉”展览馆,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基层宣讲活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人心。同时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高水平、高标准建设新时代产业科创先行镇、乡村振兴示范镇和基层社会治理样板镇,塑造经济发展新优势,构建城乡发展新格局,打造生态文明新样板,形成合作共赢新局面,实现生活品质新提升,努力打造新时期“民富镇强”新青阳。
(记者 潘理溱 通讯员 李晓伟 张宗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