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即将到来
文化和旅游部提醒广大游客
出游期间与文明相伴
与健康同行

中疾控提醒,应避免前往疫情流行及中高风险地区,特别是避免非必要的跨境旅行。继续做好自我防护,坚持“防疫三件套”:坚持佩戴口罩、社交距离、个人卫生;牢记“防护五还要”:口罩还要戴、社交距离还要留、咳嗽喷嚏还要遮、双手还要经常洗、窗户还要尽量开。
中疾控建议,旅行归来应自我观察14天,一旦出现可疑症状,做好防范感染他人的措施,及时就医并主动告知医生自己的旅行史。此外,节假日期间还应按照安排接种疫苗,特别是第2剂应在首剂接种后3周及以上至8周内尽早完成,尽量不要因为旅行影响第2剂的接种。
中疾控建议,要注意经常洗手,尤其在如厕或更换尿布后,以及每次进食、准备或加工食物前;不喝生水;不吃未烧熟煮透的食物和未经消毒的奶,牡蛎等贝类海产品应深度加工后食用;水果和蔬菜食用前应认真清洗,不吃不干净的水果和蔬菜;不接触病人呕吐物和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环境。此外,诺如病毒感染者患病期至康复后3天内不能准备和加工食物或陪护其他患者。
中疾控建议,要注意个人卫生,尤其是手部卫生;在触摸口鼻前、进食或处理食物前、如厕后、接触疱疹/呼吸道分泌物后、更换尿布或处理被粪便污染的物品后,应用清水、洗手液或肥皂洗手;打喷嚏或咳嗽时用手绢或纸巾遮住口鼻,随后将纸巾包裹好丢入有盖的垃圾桶;
不与他人共用毛巾或其他个人物品;不接触病人及其污染物品、污染环境;不在未经消毒处理的游泳池中游泳、玩耍。
5月至7月为蜱活跃期。在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区生活、生产的人员以及野外旅行者被蜱叮咬后,有感染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风险,直接接触病人血液或体液的人员也存在感染风险。
因此,野外活动要做好个人防护,应穿长袖衣裤、扎紧裤腿、裸露皮肤涂抹蚊虫驱避剂等,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防止蜱叮咬。
有蜱叮咬史或野外活动史者,一旦出现发热等可疑症状或体征,应当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
人类通过接触动物(如饲喂、抚摸、屠宰、剥食、加工等)、食用未煮熟的动物产品(如肉、蛋、奶等)、接触动物栖息地环境等方式,可能会感染上禽流感、狂犬病、布病、炭疽等动物传播疾病。
要避免进入野禽等动物栖息地,不接触、不食用野生动物。尽量避免直接接触任何动物,特别是来历不明动物。不吃未烧熟煮透的肉、蛋、奶等动物产品。同时,选择新鲜、安全的动物食品原料,加工时要注意生、熟分开。
中疾控提示,外出就餐时,应注意选择正规、卫生条件好的饭店或餐厅;不食用来历不明的食物,不采集、不食用不明野生菌及野生植物;不吃未烧熟煮透的食物、未经消毒的奶;不吃不干净的水果和蔬菜;选择新鲜、安全的食品原料,加工时要注意生、熟分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