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学百年党史,看老区变化,追寻红色印记。由中共邹平市委宣传部、文明办主办的“红色初心 赓续百年”主题采访团走进邹平市西董街道办事处。
西峪惨案旧址
烈士后代—西峪惨案幸存者,86岁的马用文老人
86岁的马用文老人是烈士后代,也是“西峪惨案”的幸存者,他向记者讲述“西峪惨案”的经过,在西峪村的东北角有条山沟,沟里有个自古留下来的土洞,该洞只有一个洞口,没有通气孔,纵深有30米,半人高,向里走拐两个弯就到洞底,大家称作獾洞。
到了抗战时期,这个獾洞就成了群众躲避日寇扫荡的藏身之处了。1942年12月1日(农历十月二十四),日寇对我长八区根据地大扫荡。为躲避日军扫荡,西峪村村民都藏在了土洞中。这个洞在沟底,本来是没有路的,不细心找是找不到的。但因为经常进出的人多,从大道到洞口已走出了一条小道,洞口又爬得光溜溜的,这样目标就明显了。
在日寇扫荡的这一天,洞口不幸被发现,许多日伪军都聚拢来。因日寇知道地道战的厉害,便向洞内喊话、打枪,见无人出来,随后鬼子弄来两颗像60炮弹那样的东西,腾的一声打进去,霎时间一阵黄色烟雾在洞里弥漫开来,一股浓烈的气味呛得大家又是咳嗽又是流泪,透不过气来。这起惨案遇难者有120多人,很多百姓家破人亡。后经证实,1942年日寇施放的所谓毒瓦斯是氯气弹。
记者团来到西董党建活动中心,西董街道黄家河滩村老党员黄继忠和会仙村老党员贾在春向记者讲述了“民兵英雄傅玉柱”的事迹。
“七七”事变后,日寇从此踏入邹长大地。日寇疯狂的“三光”政策,使老百姓民不聊生,这就激起了人民的极大义愤;“黑铁山”起义的抗日烈火,燃起了热血男儿的同仇敌忾。随着我军抗日力量的发展壮大,歼日寇、除汉奸,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的斗争热潮一浪高过一浪。面对国破家亡,傅玉柱毅然加入了民兵抗联组织行列,和同志们一起与日伪势力展开英勇顽强的斗争,拔据点,和队员们冲锋在前、不怕牺牲,救伤员,破袭战,一夜能使敌铁路或大车路八九华里中断。
1960年春天,傅玉柱与县里的民兵英雄郝怀友等四名民兵荣幸地到北京参加了全国民兵英雄代表大会,受到了毛泽东、朱德、贺龙、徐向前等老一辈中央领导人的亲自接见并拍照合影留念。
智取无影山战争遗址
记者团来到当初“智取无影山”的战争遗址,韩家村委员马合基向记者介绍,无影山地处邹平南面,长白山下,是一座孤耸在原野上的山丘,1939年6月,日军为蚕食我邹长抗日根据地,在原长山县八区东部无影山安了据点。日寇的残酷暴行,激起了抗日军民的无比仇恨,为保卫我抗日根据地和广大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1945年6月,我军决定拔掉无影山敌据点这颗钉子,彻底消除这一祸害。6月30日,战斗从打响到结束不到1个小时,日寇统治达6年之久的无影山据点被彻底拔除,无影山回到了人民手中,更加鼓舞了邹长人民夺取抗日战争彻底胜利的信心和决心,我军奇袭无影山的战斗故事,一直流传在邹长人民心中。
记者团来到由家河滩村由马函三烈士的侄子马亮之、由家河滩村书记由万业讲述了马函三烈士、马立亨烈士两兄弟的英雄事迹。
马函三烈士的侄子马亮之接受记者团采访
由家河滩村书记由万业接受记者团采访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侵入河北、天津,敌人入侵山东,情况紧急,为不使家乡沦陷,以马函三为领导的长白山抗日武装100余人成立了。此时,正逢廖容标、姚仲明、马耀南带领长山中学部分革命师生举行黑铁山抗日武装起义,组成中共领导的抗日救国第五军。之后,马耀南、廖容标带领黑铁山起义部队,进驻了八区董家庄、马庄一带,与长八区一百多人的游击队伍会合。这支部队围绕长白山,在长山、邹平、章丘一带活动,创立了长八区抗日根据地。1938年,邹长抗日武装建立后,抗日斗争形势逐年好转。中国共产党在长白山区建立了人民政权,形成了“人人是兵,村村是营”,组成了铜墙铁壁的抗日钢铁长城。在八年抗日战争中河滩、尚庄、东西峪、大小马峪、上下回、张洞、西安等村给八路军输送了一个团的兵力,所以这些村烈士、军属特别多。
据介绍,为抗日在马庄、河滩、尚庄、东峪、上下回等村还建立了兵工厂,制造了手榴弹,修理枪支。还为伤病员设立了病床和洗澡堂等,每次部队在清河平原一带打了胜仗后便回由家河滩等村进行休整。政府和人民召开庆祝大会,让领导作报告,搞军民联欢,慰问八路军。在那时这样的根据地是不多的,当时,很多人都把这里叫做“小延安”。
1943年11月11日,日军纠集长白山周围各县的日伪军数千人对长白山区根据地进行四面合围式大“扫荡”。马函三县长得知鬼子进山扫荡的情报后,准备联合驻扎在那里的长山县机关人员和武装人员会合,寻机歼敌,在路上遭遇早已埋伏在此的顽军王连仲部队的合围,终因敌众我寡,弹尽路绝,光荣牺牲在家乡的山坡上。
马函三的牺牲使长白山根据地军民极为悲痛,为了悼念这位抗日英烈,长山县政府在东峪村举行了追悼大会。参议长李子久沉痛致悼词,挽联是这样写的:
奋勇杀敌精忠报国,浩然正气与日月齐光辉。
坚持抗战壮烈殉国,烈士英灵同长白山共存。
鹤伴山景区讲解员宋亚楠讲述鹤伴山战斗
下午,记者团来到“鹤伴山战斗遗址”,由杨家峪村50多年党龄老党员徐元金老人及鹤伴山景区讲解员宋亚楠讲述鹤伴山战斗。
杨家峪村50多年党龄老党员徐元金老人接受记者采访,1943年,我党实行“精兵简政”政策,山东清西独立团八连奉命划归地方建制,被编为长山县大队二中队,由于对敌斗争形势恶化,我部队撤到根据地长山八区一带驻扎。清西独立团八连是久经战火考验的部队,当地军民称之为“钢八连”。
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驻济南、周村、邹平、青阳、临池、章丘的日伪军2000多人,联合对我长山八区根据地进行合围大扫荡,当时八连驻扎在西董镇的台头、马庄一带。八连在拂晓发现敌情后立即组织反击。但这次敌人是有备而来,且武器装备精良,人又多,八连只好边打边沿山沟向鹤伴山方向撤退。上午10时,八连撤到鹤伴山。面对气势汹汹的敌人,八连勇士同仇敌忾,与日伪军展开了生死搏斗,子弹用光了就用刺刀,刺刀断了就用石头和牙齿与敌拼杀,直到最后壮烈牺牲。这次战斗,八连共有七八十名勇士献出了生命。
新中国成立后,当地群众为了纪念在这次战斗中牺牲的烈士,特在当年的战斗遗址上修建了一座桥,取名叫“抗日桥”;2002年,邹平县委、邹平县人民政府在“抗日桥”南侧竖立了一座英雄群雕像。
在大马峪村抗战老兵刘旭东之子—刘昆讲述革命历史、大马峪红色文旅基地石小星向记者团讲述大马峪“拥军五姐妹”的历史。
在战火纷飞、生死难测的岁月里,勤劳朴实的大马峪村人在共产党和人民军队身上看到了光和希望,他们同人民军队并肩作战、同甘共苦,涌现出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模人物和群体。“马玉珍、李兰英、王玉清、马巧云、马月英”为代表的“拥军模范五姐妹”就是其中的光辉典范。裹着小脚的她们冲破封建社会的束缚,团结起来,走向抗日前线,走向革命的道路,加入中国共产党,向党宣誓,听党指挥,用柔弱的肩膀扛起了家庭和革命的重担。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拥军模范五姐妹”发动全村妇女,为部队纳军鞋、纺棉花、护理伤病员支援前线。从缝军衣、烙煎饼到筹集部队给养、救护伤员;从站岗放哨、送情报,到抬担架、护送干部和贵重物资,她们敢当重任,任劳任怨,用实际行动为革命作出突出贡献,也是在她们的感召下大马峪村没有一个人参加日伪军和反动派,成了远近闻名的抗日堡垒村,正是她们的光荣付出才铸就了“水乳交融齐心抗日,生死与共永跟党走”的大马峪精神。
红色走廊
抗日战争时期的1940年,在敌我双方的战斗中,长白山根据地逐渐成为我八路军山东纵队、鲁中军民与渤海军区、胶东军区相互联系的重要交通要道。从1941年到1945年8月,这一期间经常有不定期的护送金条和北海币去铁路南的部队。送的办法是,派一个一百多人的主力连队,每人在腰间缠一条布袋子,每袋内装四块金条,每条约重半市斤,或每人带一个缝制好的装满北海币的背包,在三营的护送下,以战斗姿态通过铁路,送到茶叶山口一带,由路南部队接走。整个抗日战争中,每年凡经过长白山根据地交通来往的人员、物资、金条、钞票等都万无一失,每次都百分之百地完成了交通护送任务。西董镇由家河滩附近村庄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为保证山东省委、山东纵队和清河,胶东等战略区交通联络的畅通做出了重要贡献。人们把这一地区称为连接四大战略区的“红色走廊”。
采访最后,记者更深刻地被邹平这片英雄土地上英烈事迹感动。西董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早期的共产党员就来到这里,开展革命活动和建立党的组织,为点燃邹长地区的革命烈火打下了基础。
西董街道党工委书记秦向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西董街道充分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创新方式方法,先后举办了经典诵读、微影展等特色活动,传承红色基因、汇聚奋进力量。下一步,我们将坚持把学习党史同总结经验、推动工作结合起来。
一是深入挖掘各村红色文化资源,串联大马峪党性教育基地、鹤伴山抗日沟、由家河滩烈士纪念碑等红色观摩点,绘制红色旅游线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实现“资源”变“资产”,促进乡村振兴。二是以村“两委”换届为契机,将党史教育融入班子队伍建设,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继承光荣传统、发扬革命精神,激发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三是聚焦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全力推进高铁片区、民生实事以及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等重点工作,拓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不断提升群众生活品质。
(记者 潘理溱 通讯员 宋月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