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为全面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指导全市乡村建立布局合理、配套齐全、功能完善、服务便捷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体系,济宁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以规划要素“小切口”助力乡村振兴“大文章”,在全省第一家出台《济宁市镇村生活圈配置导则》,通过科学设置镇村生活圈、强化镇村公共基础设施分类配置与引导、促进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等方式,有效促进城乡并肩前行,全力助推全市乡村振兴工作。
一是以人为本,科学确定镇村生活圈圈层体系。一是充分调研,结合济宁地域特色,通过与10余个市级相关部门座谈,对20个乡镇、242个村庄、社区现场踏勘调研等,全面了解镇村两级设施的现状情况;二是数字赋能,通过利用大数据技术,研究济宁市镇村分布特征与人口分布特征,综合确定适合济宁市的生活圈层级体系;三是大胆创新,不同于城市生活圈根据不同时间对应的步行距离划分层级,镇村生活圈结合济宁实际,根据不同的空间形态及不同出行方式,合理确定5分钟、15分钟、30分钟和城乡生活圈四个层级的镇村生活圈圈层体系,并分别明确配置内容及标准。
二是因地施策,明确公共服务设施分类配置要求。从地域特征上,将济宁市域分为平原地区、湖区、山区等人居聚落形式,从形态特征上,分为城镇型、农村社区型和农村型。针对不同类型的聚落,科学确定不同的需求的服务设施、服务半径、服务内容,合理确定生活圈设施的分区、分级、分类配置要求。
三是统筹兼顾,区分标准化及差异化配置引导。结合济宁市实际,针对存在的不同空间区位,不同村庄发展阶段,不同人口规模及空间半径,不同镇村功能类型等,设施配置要求根据居住形态(农村型、社区型)明确必配项和选配项,重点关注“一老一少”的设施配置,对各项设施的配置内容、配置规模,提出差异化配置引导。
四是融合共享,提升城乡公共资源综合服务能力。结合镇区的公共服务设施质量较高的实际情况,将这类镇、村划分在一个共享圈内,实现村镇共享;结合城区边缘农村居民点的居民可通过便捷的交通到城中使用公共服务设施的实际情况,将这类城、村划分在一个共享圈内,实现村城共享;个别设施不足可在邻村共享,实现村村共享等。通过共享,推动公共资源在县域内实现优化配置,完善基础设施网络,提升基础设施利用效率,强化县域综合服务能力。
导则在规划层次上做到了从体系标准到空间落位的良好传导,通过指导建立科学合理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使城乡之间公共服务更均等化,公共资源配置更均衡、生产力布局更合理。
来源:东方圣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