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孙大园堌堆遗址发掘推进和出土文物的媒体传播,菏泽堌堆文化再一次走进人们视野,广受社会各界关注。为推进苏鲁豫皖冀堌堆遗址考古学、黄河文明与堌堆文化研究,回应社会关切,4月23-25日,由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菏泽市文化和旅游局(文物局)联合主办的“黄河文明与堌堆遗址——菏泽考古发掘现场学术交流会”在菏泽成功召开。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孙波、山东大学教授王青、菏泽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潘建荣、菏泽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尹慧萍等出席活动,中国社会科学院及来自山东、江苏、河南、安徽、河北等省市的考古科研机构、高校及菏泽市文物系统的中青年学者五十余人参会。
与会领导与专家学者一行先后参观考察了青邱堌堆遗址、魏楼水库孙大园堌堆遗址、侯庄西遗址发掘现场。其中,由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主持发掘的菏泽市孙大园堌堆遗址发掘的大量汉墓以及北辛文化、龙山文化、商代等时期文化遗存,为鲁西南地区考古研究提供了新材料,成为网络媒体热议的焦点,冲上微博热搜。南距孙大园堌堆遗址14公里,由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主持的青邱堌堆遗址2018年入选“2018年度山东省五大考古新发现”,2021年度考古发掘正在进行,并取得了初步成果。
实地参观考察后,召开学术交流座谈会,市文化和旅游局(文物局)局长尹慧萍致欢迎辞,指出“黄河文明与堌堆遗址”研讨会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重要论述的具体举措,为进一步推动菏泽区域历史文化研究起到积极促进作用。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孙波作重要讲话,介绍了菏泽地区在黄河文化和堌堆遗址研究中的重要性,并倡议苏鲁豫皖冀考古学界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加强合作共同做好黄河文明和堌堆文化的探讨研究工作。
学术交流会上,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魏楼水库考古发掘执行领队孙启锐作《菏泽市魏楼水库考古发掘与初步认识》汇报,详细介绍了魏楼水库考古发掘的背景、主要收获,并介绍了相关古环境研究的初步进展。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陈雪香教授立足多年菏泽堌堆遗址考古工作,作《菏泽地区的堌堆与黄河》学术汇报,对菏泽地区早期的水系变迁、农田作物变化、社会网络的互动发展进行探讨。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王青教授从龙山文化时期黄河下游地区发生的大规模南北改道出发,作《苏鲁豫皖交界地区的环境考古问题》报告,从环境考古学角度讲解环境变迁对社会发展和往来的影响。菏泽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潘建荣对菏泽古水系按时代变迁顺序进行介绍。与会学者围绕会议主题分别进行发言,探讨了黄泛区考古工作方法、堌堆类遗址形成机制及环境变迁等问题,深化了对鲁西南及周边区域古代社会认识。
堌堆作为古代先民们居住生活的遗址,是菏泽悠久历史的见证。目前,菏泽全市共有堌堆遗址150余处,以“堌堆”命名的村庄100多个,数量之多、分布之广、布点之密,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属罕见。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级文物考古部门对菏泽堌堆进行了多次考古发掘,特别是2014年以来,十里铺北堌堆遗址、何楼遗址、青邱堌堆遗址、孙大园堌堆遗址等堌堆遗址的考古发掘,大大推动了堌堆遗址研究进程,为考证菏泽历史、探源中华文明提供了重要支撑、作出了积极贡献。
来源:菏泽文化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