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晨报记者跟随“学百年党史,看老区变化——追寻老渤海红色印记”主题活动采访团一行来到滨州市阳信县,参观了毛岸英旧居,并听两位老党员讲述了他们所经历的峥嵘岁月。毛岸英生活的艰苦环境、老党员们的那份赤诚的爱国爱党之心,深深地打动着在场的每一个人。
毛岸英旧居院落坐北朝西,总体布局分为北屋、西屋、东屋,共有大小房屋7间一门楼。房屋按修旧如故的原则进行建设,为土坯结构,青砖土墙,是典型的鲁北风格,古朴典雅,具有清末民国时期鲁北民居的鲜明特色。
煤油灯,军用被服……旧居里陈列的都是当时简陋的生活用品。房屋中间为会客厅、厨房、餐厅共用,东里间是房东一家的卧室,睡的是土炕,冬天在外屋的灶台烧柴火取暖,摆放的衣柜,用于存贮衣被或存放珍贵物品。
阳信县河流镇党委委员、宣传委员、统战委员刘广新介绍了毛岸英旧居的改建情况。1977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决定将毛岸英住过的三间土房列为省级革命文物保护单位,定名为“张家集土改纪念室”。当年毛岸英用过的一张方桌和两把木椅由县博物馆收藏。
为进一步发挥毛岸英旧居的资政、育人的作用,在阳信县直部门、县档案馆的大力支持下,自2019年开始,对毛岸英旧居进行遗址的新建。2021年4月3日开馆以来,每天接待参观学习的团队多10余场,接待总人数近万人。下一步,毛岸英旧居将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充实调整完善,争取打造成更加优秀的红色教育基地。
参观毛岸英旧居当天,记者团恰逢到此参观学习的阳信县第二实验小学的师生们。学校经常组织此类的参观学习活动,目的是让孩子们了解当时艰苦岁月,学习光辉党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毛岸英旧居参观结束后,郭清明、王云清两位老党员早已等候多时,在旧居门口,为大家讲述了他们的战争故事。
王云清,阳信县河流镇沙高村,1937生人,1956年入伍,中共党员,军旅生涯2年,参加过抗美援朝,在押运物资的途中腿部被压伤,现为因公十级伤残军人,回乡后在沙高村干了二十几年书记,出色的完成上级交予的各项任务。
郭清明,阳信县河流镇郭家村,1937生人,1957年入伍,中共党员,军旅生涯3年,参加过抗美援朝,在朝鲜从军2年,担任某部炮一师通信排班长,在援朝期间工作积极,任务完成出色,多次受到上级首长的表扬。后转业到沈阳航空制造公司。回到家乡后干了20多年村支部书记,工作突出,先后获得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战争年代的生活的确非常艰苦,但每一名军人都不怕牺牲,前赴后继、英勇杀敌。因为我们坚信,只要大家齐心协力,胜利一定属于我们!”王云清老人回忆起战争时的情景,依然精神振奋,斗志昂扬。
除这两位老党员代表外,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阳信县还走出了渤海教导旅、华东军事政治大学等四支革命英雄队伍。该县立足当地红色资源禀赋,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在全县迅速掀起党史学习教育新热潮。
记者了解到,目前,阳信县成立了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全县各级党组织联络员制度,分工协作又相互配合,形成合力。记者了解到,阳信县党史学习教育紧紧围绕“建党百年”这一主题,精心设计谋划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载体。持续把党史学习教育与改进机关作风结合起来,深入开展“干部本领提升工程”“我来读原著”活动,提升学史实效。
(记者 彭翠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