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湾畔,黄河之滨,这是一片英雄的土地。1944年1月11日由冀鲁边区和清河区合并而成的渤海区,是抗日战争时期山东五大战略区之一和解放战争后期山东三大战略区之一。
在那段艰苦奋斗的岁月里,一批批志士仁人从祖国各地来到这里坚守在民族解放事业的前线,一批批热血青年从这里走出去奔赴全国各地,一批批英雄儿女在这里为国家的独立创造了可歌可泣的光辉业绩,谱写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英雄赞歌。
为隆重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滨州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营造良好舆论氛围,4月16日-19日“学百年党史,看老区变化——追寻老渤海红色印记”主题采访活动启动。
4月17日,采访团来到渤海革命老区机关旧址。
渤海革命老区机关旧址位于惠民县城北部,原武定府衙古建筑群东侧,占地面积8500平方米,分渤海革命史第一和第二院落、渤海革命老区机关旧址院落、通道四组浮雕、主题广场、英烈碑廊六个展区,系统总结回顾了1937年到1950年期间渤海区军民一心支前抗战、夺取胜利的光辉历程。
据讲解员介绍,渤海区是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战略区,其革命斗争历程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解放战争时期渤海区作为山东省唯一未被国民党占领的地区,成为华东战场重要的物资供应基地。
“一马三司令,得了抗日病,齐心打鬼子,保卫老百姓。”这首民谣,当年在山东北部清河平原一带流传颇广。歌谣中唱的“一马三司令”,指的就是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司令员马耀南同志和他的二弟、清西军分区副司令员马晓云,三弟三支队独立营营长马天民。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粟裕、邓子恢、许世友、肖华、张云逸等都曾到这里指导工作,康生、毛岸英等在此参加过土改运动,景晓村、杨国夫作为当时渤海区党委、行署、军区的行政首长和军事指挥员在当地人民群众中具有很高的声望,留下了许多传奇故事,渤海区的光荣革命斗争历程在中国革命史册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惠民县党史研究中心主任孟书军介绍,为传承老渤海精神,怀先烈,激励后人,2012年8月,惠民县县委、县政府决定复建渤海革命老区机关旧址。
渤海革命老区机关旧址于2013年7月正式开放,由原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部长迟浩田上将亲笔题写馆名。
一座丰碑斗争史,千秋伟业渤海魂。革命战争年代,渤海区有17.2万优秀子弟参军参战出生入死,81.98万(人次)的翻身民工车轮滚滚踊跃支前,5000多名优秀干部随军南下接管新生解放区,55308名革命烈士金戈铁马献身疆场。
渤海军民创造了彪炳史册的辉煌战绩,孕育了宝贵丰厚的精神财富,铸就了与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沂蒙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一脉相承的“不屈不挠,艰苦奋斗,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老渤海精神。
参观完渤海革命老区机关旧址,记者看到滨城区清怡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们正在这里开展红色研学活动。
渤海革命老区机关旧址自开馆以来,在传承红色基因,服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等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先后培训中央、省市县各级党员干部、青少年、部队官兵、广大群众10万余人次。
渤海革命老区机关旧址被授予“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山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山东省国防教育基地”、“山东省党史教育基地”、“山东省关心下一代教育基地”、“山东省保密教育示范基地”等20余项荣誉称号。
正如刚刚采访时孟书军主任所说,我们要针对青少年的特点,制定传承红色基因的方案。要从内心学习我们的历史、我们的国史、我们的党史、我们的过去,才能体会到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只有弄懂了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坚定理想信念,才能更好的走向未来。
记者 姚行彬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