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建国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农业银行作家协会理事、中国大众文学学会理事、山东金融作家协会理事,东营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一、少年立下文学的凌云之志
1982年夏天的瓢泼大雨,淋湿了18岁的程建国五彩缤纷的梦想,他仰望着低矮的屋顶,举目雨天的阴霾,迷茫了。最终,他从母亲手中接过锄头,分担父母的辛劳和三个妹妹的学费,他说“宁愿饿死在走出家门谋生的大路上,也不能困死在家里!”
之后,他来到黄河入海口辽阔荒原上的一个林场播种、锄地、割苇子。冬天即将来临的时候,程建国来到渤海农场,做起了“牧鹿人”。一个面积几百平方米的院落里,圈养着一百多只活蹦乱跳的梅花鹿,程建国负责在这里看护草场、割草喂鹿,这就是他每天必须要做的工作。除此之外,还有一项必须要做的工作就是从马车上卸下玉米碴子,一麻袋玉米碴子一百多斤,他大吼一声就能扛上肩膀,摇摇晃晃地将玉米碴子背到拌料池中,他正在经历着一场艰难困苦的洗礼。到了现在,他想起年轻时竟然有那么大的力气时感到确实有些不可思议,或许,正是靠着年轻的坚毅,他才如此坚忍地生存了下来。那时,他就在一首名为《孤雁歌行》的诗中写道:“俯首盘旋拭旧泪,鹰击长空再搏击,不负少年凌云志,驾乘长风仰天嘶。”今日读来,仍有鲲鹏振翅的苍凉之感。
冬夜,荒原上北风狂吹着破烂的窗户,发出嗖嗖的尖叫声,程建国捧着山东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的课本,在微弱的橘黄色的马灯陪伴下,徜徉在文学的广阔世界里,等到天亮时才发现水桶里的水已经结成了冰,鹿场大娘无意中看到了如此的境况,悄悄地流下了眼泪。程建国知道,这是他唯一的生存希望,更是他的生命寄托。终于,在全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他拿到了山东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的毕业证书。
他挚爱文学创作,先后发表小说、诗歌、散文几十余篇,在省以上政工理论研究会上宣读思想政治工作论文多篇。他先后在《黄河口社会科学》《山东农村金融》等杂志上发表了《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科学性》等论文,先后担任《企业公共关系学》《资金营运与管理》《银行与企业经营策略》《理性的思索》等书的副主编。
二、从《铁门关风云》到《八大组1943》
程建国出生在利津县汀罗镇,那里是一片古老的退海之地。历史上曾有过“铁门锁浪,千帆竞发,商贾云集”的繁华景象。“铁门锁浪”一直被称为利津古八景之一,备受世人崇仰,铁门关也以独特的地位和辉煌载入史册。
程建国说,八十年代是那个时代中国人的原乡,我们的故乡还在那里。
文学创作没有止境,程建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説:“新时代的人民群众期盼伟大的文学作品,新时代的社会实践造就伟大的文学作品,新时代的人民作家肩负着更加神圣的历史使命”,他表示,要继续发杨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励精图治,继续前进,向着更加远大的文学梦想努力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