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时而生开新局(五)
1942年12月某日,“抗协”代表杨少心与保安七团代表二营营长薛宜亭在双河镇会晤,经协商达成抗日救国三项协议:(一)拥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高于一切;(二)双方以现驻防地区为各自的防地,即以黄河坝头为界,以东为清河军区防地,以西为保安七团防地,互不侵犯,互通情报,共同抗日;(三)保安七团代表同意中共在垦区实行减租减息及土地整理办法。之后,“抗协”即借帮助群众解决土地问题的机会,广泛接触了保安七团防区内的社会上层人物,宣传中共抗日主张和政策,扩大了抗日统一战线。后来,还通过与“抗协”关系比较密切的保安七团二营营长薛宜亭,沟通了与盐窝据点伪队长张长亭的联系,使其不断为八路军提供日伪军的情报。在1943年的二十一天大“扫荡”中,隐蔽在盐窝据点附近十六户村的垦区党政军许多领导人和工作人员,能够安然无恙,与张长亭等人的暗中保护是分不开的。
土地改革中,贫农团召开斗争大会,控诉恶霸地主剥削压榨劳动人民的罪行。
自垦区建设委员会成立之初,即成立了垦区清丈队。6月7日,清河行署在八大组召开了垦区土地工作会议,行署主任李人凤在会上作了《垦区土地问题》的重要报告,全面分析了垦区土地问题的历史和现状,新区老区土地问题的不同特点,提出了垦区土地分配政策和组织安垦办法。据此,垦区行政委员会颁发《垦区土地整理暂行方案》和《垦区公田垦殖办法》。土地局并重点抓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解决土地纠纷,清理边界,确定地权;(二)取消二地主、二东家,实行减租减息,增加雇工工资;(三)大力发动开荒,实行“生荒三年不纳粮,熟荒一年不纳粮”的办法。由于采取了以上措施,大大提高了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外地贫苦农民扶老携幼纷纷来垦区安家落户,开荒种地。原先地广人稀、荆草遍野的垦区,人口迅猛增加,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仅垦一区、垦二区即新增移民5000户。
土改运动中根据贫苦农民各家的实际情况,分土地、分浮财。
为了发展生产,垦区群众自动组织起来,办互助组、合作社。至1944年,垦区共办互助组546个,纺织合作社8处,并涌现出了大批劳动模范、劳动英雄,如张福儒、任继永、王岐玉、刘树梅(女)、黄振甲、丁丹贵等就是当时垦区有名的劳动模范。由于贯彻实施了一系列正确的土地政策和合理负担政策,开展了减租减息运动,极大地调动了垦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垦区农业连年获得大丰收。
驻在垦区的清河行署及军区后方机关广大干部、战士,也积极响应行署、军区发出的“每人半亩地、百斤粮”的号召,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达到了蔬菜基本自给,粮食自给两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