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解进口消费品的质量安全状况、保护消费者权益,海关部门定期开展风险监测,范围包括家用电器、食品接触产品、婴童服装、玩具、文具等产品领域,产品来源则涵盖了跨境电商、一般贸易等进口方式。这些产品的风险点有哪些以及如何避免安全陷阱呢?日前,记者汇集了海关进口消费品检验检测专家的意见,今天先来了解一下日常使用的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和婴童服装。
■关键词:日常使用的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
据介绍,日常使用的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主要是指食品包装、餐具、厨具等。在专项监测时发现,进口食品接触材料及其制品的标识不合格问题较为突出,主要项目有:未标注生产日期、实际材质与注明的材质不一致、未标注材质、未根据产品质量情况标明使用条件等。
有资料显示,在对食品接触材料安全使用认知情况的调查发现,90%以上的消费者认知正确率不到60%。也就是说,绝大部分消费者都可能存在错误使用食品接触材料的情况。
选购贴士
有无标签标识
强制性国家标准GB 4806.1-2016规定,食品接触材料必须有产品信息的标识,且标识应优先标示在产品或产品标签上。切不可购买无标签标识的产品,海淘产品也应在网页上查询或向商家索要。
标签标识信息是否完整
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标签必须有产品名称、材质、产品质量信息、生产日期、生产或经销者等信息。
材质的使用要求
许多种类的食品接触材料都有特殊的使用要求,比如:涂层锅中常用的聚四氟乙烯涂层,使用温度不得高于250℃等。合规的标签标识应该包含此类使用信息。
符合性声明
标识中应包含对相关法规和标准的符合性声明。如果符合GB 4806.X系列强制性国家标准,则表明可以用于食品接触用途。否则,产品的安全性可能没有进行过验证。
常见食品接触材料使用小贴士
●未明确标识可用于微波炉的玻璃制品,不可用于微波炉。
●三聚氰胺甲醛树脂(俗称密胺树脂)制作的餐具不得用于微波炉加热,且尽量不用于接触婴幼儿食品。
■关键词:婴童服装
婴童服装重点安全项目:色牢度、PH值、绳带、附件抗拉强力、偶氮染料等。
其中,色牢度差的产品其脱落的染料和重金属离子有可能对皮肤造成刺激。儿童特别是婴幼儿容易出现手、口接触所穿服装的情况,一旦服装的染色牢度差,就可能通过唾液、汗渍等途径将化学染料及整理剂转移到儿童体内,从而对身体健康造成伤害。
绳带安全不合格,儿童穿着此类产品,可能会被家具、电梯、交通工具或游乐设施等上的突出物、缝隙缠住或夹住,可能造成窒息或勒伤等安全事故。衣物附件不合格,是指婴童服装装饰性配件、纽扣等,如果拉力、缝制牢度达不到要求,一旦脱落后被婴童误吞,会造成窒息等意外。
在此,海关专业人士提醒广大市民,选购儿童服装时,应检查扣子和装饰性小物件是否牢固,不建议购买有太长绳带或者绳带末端有配饰物的服装,尽量选择浅色、含涂层涂料相对较少的服装,购买后要先洗涤再给儿童穿着。
来源:掌上济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