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博山,春意渐浓。
3月27日,淄博市第一医院召开学科建设提升汇报大会,44名临床科室负责人谈优势、说不足、绘蓝图,全面汇报本科室发展情况。现场,医院向18个重点学科拨付建设经费660万元,以推动医院学科建设。
从春节后召开全院职工代表大会发布医院“十四五”规划,到重金支持学科建设,再到正在酝酿召开人才科技创新发展大会,走过73年光辉历程的淄博市第一医院,正在集聚一股全新的生长力量。
660万元经费带来的底气
当从淄博市卫健委党组成员、副县级干部刘延军手中接过写有“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经费100万元”字样的大红奖牌,井庆平的心情格外激动。当天,淄博市第一医院向包括省级临床重点专科、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和市级重点学科在内的18个重点学科,拨付建设经费660万元。
由井庆平担任科主任的淄博市第一医院内分泌科,已经不是第一次获得医院的学科建设经费,但他从来没有如此激动。
“以往的学科建设经费,也就是10万元顶多20万元。”井庆平说,这对学科建设来说,杯水车薪。因为医院学科建设涉及到方方面面,其中既有医生发表科研论文、组织学术活动,还有人才引进培养、新技术新业务开展,花钱的地方实在有点多。
2020年12月18日,经过近四年的努力,经山东省卫生健康委评审确定,内分泌科成为淄博市内分泌专业第一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这让井庆平感到格外欣慰,也激发了他进一步做好学科建设的信心。史无前例的高额学科建设经费,更让他充满了底气。
当天的汇报中,井庆平详细列出了今年乃至未来三年的学科发展目标,并提出了提高科研论文水平的奖励措施、人才培养引进的打算,“我们要做好两个亚专科的建设。”井庆平计划将甲状腺疾病亚专科打造成淄博市临床精品特色专科,把糖尿病足病亚专科建设成山东省临床精品特色专科,“做好这两个亚专科,足以让我们的内分泌专业在全省处于领先水平。”
同样充满底气的还有当天参会的所有临床科室负责人,他们分别从学科定位与管理、学科建设重点等方面,阐述了加强学科建设的打算。
“医院的学科建设,要选择省内发展较好、和医院业务相似的学科对标学习。”作为省内学科建设、绩效管理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翘楚,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常务副院长蒋光峰和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副院长陈强谱受邀参加汇报大会,并提出了结合临床作研究、加大亚专科发展力度等建议。
“老资格”集聚新力量
淄博市委高质量发展“十二大攻坚行动”及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均提出推进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攀登计划,全面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的明确要求。淄博市卫健委提出将“聚焦聚力人才学科核心竞争力”作为六大“落实突破目标”之一。学科建设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学科建设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内生动力。”淄博市第一医院党委书记毛立亭说,从1948年成立至今,淄博市第一医院已经发展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康复、保健于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成为淄博市南部医疗中心,以博山为中心,覆盖周边淄川、沂源乃至莱芜等地约200万人口,拥有一大批省级、市级临床重点专科。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变化,人民群众对高水平医疗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与此同时,“标兵越来越远,追兵越来越近”的现状,也对医院学科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淄博市第一医院“十四五”规划中也提出了打造1-2个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4-5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超过20个市级临床重点专科的规划。
学科建设的关键在于学科带头人,核心在于人才队伍,基础在于科研水平,抓好这三点就等于握住了学科建设的命脉。“之所以大幅提高重点学科的建设经费,就是希望全力抓好医院学科建设,推动医院快速发展。”淄博市第一医院院长、党委副书记马进强说,与此同时,医院也制定了与之相对应的详细考核标准,以确保医院学科建设稳步推进。
当天参加大会的44个科室,是淄博市第一医院的临床科室,“前两天我们举行了20个医技科室的汇报大会,接下来职能科室也要参加汇报。”淄博市第一医院党委书记毛立亭说,而这此前,医院已经召开职工代表大会,发布了医院“十四五”规划和重大事项。
“接下来,我们还要召开人才科技创新发展大会,推出一系列政策和奖励措施。”毛立亭说,提升学科建设、重振医院品牌是医院下一步发展的重点和着力点,医院连续采取一系列措施,就是为了凝聚共识、坚定决心,打赢学科建设的攻坚战,并充分发挥重点学科的示范作用和技术辐射作用,建设有特色的优势学科群,促进全院技术水平提升,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这个万物萌发的季节,这个73岁的医院,正在集聚一股自内而生的磅礴力量。
大众日报淄博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继才 见习记者 史磊 通讯员 程方 冯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