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公作美,晴朗和煦,春色独好。
3月22日世界水日,大众日报淄博融媒体中心的100多名老年记者来到来到太河水库和东东峪村,开启了一段视野开阔、内涵丰实的“博物课堂”,大家用这种独特形式庆祝记者团三周岁生日。
老记说,这是我们永远的记忆
行进在通往太河水库的路上,宁静的村庄、星星点点的花朵不时映入眼帘,窗外,是一片绿色生态之美。
车内,也是十分热闹,太河水库大坝整个建设过程历时20年,不少记者团成员年轻时就曾参与水库建设,相互寒暄,聊起当年奋战的场景,每个人都有点小激动。
9时许,车辆抵达太河水库,远远望去,碧波万顷,草木勃发。淄博市太河水库管理中心总工程师王鹏担任起活动向导,他带领大家走上水库大坝,介绍了太河水库概况。太河水库总库容1.833亿立方米,兴利库容1.2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净来水量1亿立方米/年,是淄博市库容最大、水质最好的地表水源地。
太河水库总工王鹏接受采访
水库始建于1960年2月,1971年大坝合龙蓄水,1976年4月总干渠通水灌溉发挥效益。整个建设过程历时20年,共约十万人参加建设,共填土、砂、石料895万立方米,用工1700万个。尤其1970年至1972年太河水库大会战时期,两万八千人上阵决战淄河滩。
参加活动的成员王梓君告诉记者,那时候的她,还没结婚,被分配到工地上的炊事班,目睹了工人们日夜奋战的情形。“那个时候是以人工建设为主,施工条件非常艰苦,工人们在河滩上打地铺、在山洞内里面住,再往后就是在河滩上搭一个简单的三角棚子休息。爆破下来的石头全都是用肩挑、用手推车运。”谈及建设情形,王梓君更是感慨万千。
这次太河之行,对成员殷茂瑞也有着特别的意义。他的父亲就曾为太河水库建设做出过巨大贡献。在殷茂瑞印象中,那时候父亲半个月甚至一个月才回一次家。“‘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没有父辈们的付出,我们今天就喝不上这么好的水。”
淄博市属于人均水资源短缺城市之一,太河水库饮用水源地是淄博市重要的地表水饮用水源地。曾在水利系统工作的李杰深有感触。通过参观学习,每一人心中都已怀揣了一份对建设者的感恩,大家背靠水库大坝,在“争当青山绿水守护人,守护美丽家园”的条幅上郑重地签上自己的名,既是致敬,也是承诺。
峨庄东东峪杏花
峨庄东东峪杏花
走进东东峪,赏杏花之柔美
沿着太河水库继续前行,老记团深入水库腹地,淄博市登山运动协会名誉主席、资深山友一飞,为老记们讲解了太河两岸的风土人情以及周边村落所经历的重大历史事件,老记们听得入了迷。
两岸山脉拔地而起,宽阔的水面,给人以“高峡出平湖”之感。山脚与水面的衔接处形成多处水湾,春日的水库就是一处处绝佳的风景。
太河水库的水源补给主要靠截取峨庄支流、池上支流等五条主要支流的河表水。沿着乡村道路,下午,老记们来到了有“百泉村”称号的太河镇东东峪村。这里有着大大小小近百处泉眼,这些泉水,最后汇流成溪注入了太河水库。
峨庄东东峪
锅泉、尿泉、懒老婆泉……泉名起得很是讲究,拿着懒老婆泉来说,是说村里的妇女在山里摘了青菜之后,在这个泉子里,顺手淘洗干净,然后回家就下锅了。反而言之,勤快的老婆都是把泉水挑到家里,在家里淘洗蔬菜。往前,又看见锅泉,仔细查看,泉眼形状果然宛如一口铁锅。
泉水,让这个村庄有了灵气。而花,让山村多了柔美。
溪水潺潺的东东峪村,时下,空气中处处弥漫着花香的气息。农家小院大门上红红的”福”字颜色还未褪尽,黄色的连翘已悄然绽放,扮靓了静谧的山村。远远望去洁白的杏花遍布山坡、河边和房前屋后。穿行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上,所见村庄都淹没在花海之中。村庄干净整洁,清澈的溪水静静穿过,“竹外杏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诗意尽显眼前。
不等上山,老年记者们就迫不及待地端起相机拍起来。
峨庄东东峪杏花
“早就听说东东峪村是很有名气的杏花村,如今亲眼所见,果然名副其实。”老年记者于润德是摄影爱好者,看到东东峪村漫山的杏花,内心早已按捺不住,一边构思着拍摄角度,一边往杏花林里钻,还不忘回头喊几个“模特”。
根据老人的体能情况,淄博市登山运动协会副会长徐炳森为大家规划了多条赏花线路。老年记者们漫步花间,拍照、说笑,还有的挖着野菜,沐浴着初春的暖阳,像极了一群颇有活力的年轻人。
在静谧的乡村中,有几处独立院落也格外引人注目,仔细打听,原来是村中的民宿,这里的民宿有个十分好听的名字,叫做“叮咚小院”。看来漫山的泉水,已经成为这个村庄最为显著的标志。, 院落都是由村里的空闲老宅改造而成,古朴与时尚相结合,竟毫无违和感。参观完民宿,老记者们表示,甭说是来这里住上几天,光坐在院子安静地赏花,也是特别幸福的一件事。
峨庄东东峪民宿
峨庄东东峪民宿合影
峨庄东东峪民宿合影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别说是老记团,谁来了也舍不得离开。
一天的时间,对很多老人来说,是体能的考验,走不动了,服务保障车东风日产“启辰星”承担起转送任务。腿疼了,淄博潍淄骨科医院的医生李捷随时诊治,为老年记者们踏青看水保驾护航。
三周岁,老年记者团的梦才刚刚开始。
大众日报淄博融媒体中心记者 侯婧 王兵
做青山绿水守护人
3月20日一大早,我随晨报老年记者团来到了淄川太河水库。这里山青水秀、风光旖旎。
水库负责人向我们介绍了水库的过往。望着这碧水连天的景色,我的思绪回到了修建太河水库的那个年代。是十余万淄博儿女用了近二十年的时间,用小车推、用肩膀挑、用手提、昼夜奋战、无私无畏的奉献才建成了今天这个造福一方的水库。我望着远处的青山、凝视着碧透的库水、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激之情。这里,已成为淄博市重要的水源保护地,为淄博主城区源源不断地输送着安全、可靠的饮用水。据了解、淄博属于严重缺水型城市、节约用水、减少污染、保护水资源显得尤为重要。从我做起、节约一滴水、珍惜一滴水、做青山碧水的守护人。
晨报老年记者团 殷茂瑞
东东峪:百泉美誉人杰地
在东东峪村中,有一位老人让我印象深刻。
我们看到这位老人时,她正端着盆,走在洁净的青石板小路上。头戴一顶藏蓝色的毛线帽子,身着一件蓝底白花似老粗布样子的上衣,藏青色的裤子。精瘦的体态,走路步伐稳健利落,身子硬朗,腰不弯,背不驼,说话声音洪亮,底气十足,面色虽黝黑,却笑容和蔼灿烂。
当我们人询问老人多大年龄时,她一边走一边高声回答:“我今年90岁了。”“什么?您90岁啦?”“真的吗?您90岁吗?”围在老人身边的我们,都被老人的年龄惊讶到了。不得不说,这里山清水秀环境好,小小的村庄,竟然有100多个泉眼,漫步村子里的石径小路,到处流淌着山泉水的“叮咚”声。我们来到这里的那天,气温正好,阳光明媚,漫步石径小路,一个个泉池,泉水叮咚流淌,清澈见底。这边的泉池边上,老人在洗衣服。那边的泉池边上,有人在洗青菜。每到一处,大家纷纷围在泉池四周,瞩目凝望,赞叹声和摄影机的快门声,声声入耳。净手捧一泓泉水送入口中,便有丝滑润甜之美意。都说水是生命之源,是万物之灵。看看这里的山山水水,再看看这里清新的空气环境,刹那间恍然大悟,难怪,那位老人已90岁高龄,还依然体态矫健,步伐利落,不正是这里的好山好水好风光,才造福了他们健康幸福美好生活吗?
晨报老年记者团 张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