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渐升,随着农作物的复苏,病虫害也开始活跃。近日,在广饶街道西毛村的一片麦田里,一套病虫害田间监测系统矗立田间,包括智能虫情测报灯、田间气候监测系统、太阳能接收板等。
“这台智能虫情测报灯是一款利用害虫趋光性特点的监测系统,能够进行害虫的诱集、诱杀、烘干、收集、分析等,可以准确地了解害虫的趋势跟类型,能及时地预报害虫的发生期和发生量。”县农业农村局植保人员刘江凤一边查看智能虫情测报灯运行情况一边介绍道。这套病虫害田间监测系统可以自动完成虫情信息、气象信息的图像及数据采集,并自动上传至云服务器,植保人员通过网页、手机即可对农作物虫情动态实时远程监测与诊断,是农业技术人员管理农业生产的“千里眼”和“听诊器”。
同一时刻,坐在办公室内的植保人员印成琦登录山东省病虫害物联网监测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广饶县病虫害监测管理系统后,就可以在网页端清晰直观地实时查看小麦的生长和病虫害情况,并对农田里突发性异常事件的过程进行及时监视和记录。“你看,现在的空气温度是22.6℃、空气湿度12.4%、土壤温度6.6℃……暂时没有发现病虫害现象。即使是在虫情作业不便的雨天,系统也能自动计数、自动传输,大大避免重要虫情迁徙信息的遗漏。”印成琦说道。远程拍照、自动计数的测报技术,让植保人员不用来回跑,就能清楚地了解虫情动态。
“跑田间、跑地头,手握笔和笔记本,记录虫情信息情况……”这是传统的虫情测报方式。如今,监测田间病虫害发生信息有了更科学的方法。去年,我县投资150.9万元建设智能化监测预警体系,在7个镇街主要农作物种植区域建设了7个田间监测点,改进了病虫害监测设施。目前,共建立标准化田间监测体系8套,监测小麦45万亩,监测玉米48万亩,预测准确率90%以上,配备了相对完善的病虫监测、数据采集、信息处理等所需的仪器和设备。预计可实现农药减量目标10%以上,确保粮食增产2%、农民每亩增收约30元,成为全省首个覆盖全县并配备智能化、自动化病虫害监测设备体系的县。
在完善病虫害监测设施的同时,推进植保信息化建设,通过物联网数据网关,有线和2G/3G/4G全网通无线接入互联网,以及GPS技术,将监测数据传输至软件平台或数据中心。害虫性诱自动监测系统可对诱捕的靶标害虫数量进行自动、准确地计数,实现虫情数据自动监测上报,长、中、短期预报准确率明显提高,预报时间提前8天以上,准确预测了迁飞性害虫和流行性病害发生趋势。县级管理系统利用互联网技术接入山东省植物保护总站病虫害物联网监测管理系统,实现省、市、县三级联网,信息共享,为全县提供预报信息的同时,也为省、市病虫监测物联网系统平台提供数据来源。
农业作为传统产业,已经告别了原来的靠天吃饭和传统种植的模式,注入了更多的科技元素。增加产业收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唯一出路。我县坚持改革创新,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主线,先试先行,把科技“嫁接”到传统农业,不断提升传统农业的科技含量,推动设施农业的标准种植,打造农业产业的融合发展,激活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内动力”。
在东营市后稷家庭农场有限公司建设的高标准现代化日光温室大棚内,通过推广应用现代农业管理技术,实现了大棚蔬菜的智能化、规模化生产。大棚全部安装自动卷帘机、自动防风机,棚内安装自动滑道,一个人5分钟就可以同时卷帘3—5个大棚,不需要进棚,百里之外就可以用手机遥控大棚温度。安装肥水一体化工程,肥料用量智能化控制,做到精准施肥。新技术的应用,带来了新的生产管理方式,节省了生产成本,降低了劳动强度,农民改变了之前“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形象,且提高了收入。
农业链条上的产品生产、质量安全、产品销售等各个环节,都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我县加快实施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科技兴农、品牌强农战略,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断提高。全县建成市、县现代农业产业园5家;拥有市级“新六产”示范主体23家、省级2家,省知名农产品企业品牌5个、“三品一标”农产品184个;在全市率先构建“大数据+网格化”管理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9%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