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临终前嘱托我们,一定要把这1200元党费交给党组织……”3月2日,九龙街道周家村村民周国明委托该村党支部书记赵立强将1200元“特殊党费”交到了九龙街道办事处党建办,完成了大伯周世良最后的遗愿。“2月1日那天,大伯感觉自己时日不多了,便向我交代后事,一再强调,在他去世后一定要向自己的党组织交1200元党费,这件事一定要落实。”周国明说。周世良在弥留之际反复嘱托他,要向党组织缴上最后一笔党费,这是他最后的心愿。
2月16日,周世良老人去世。在他的生命走向终结之时,他又选择以无偿、自愿捐献眼角膜的方式,为自己画上人生圆满的句号。

战火洗礼 对党忠诚
周世良常说,是党挽救了他的生命、教育培养了他,党组织给他太多,他却回报得太少。
1951年1月,周世良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投入了抗美援朝的战场。从1951年2月入朝作战,到1952年6月回国,在一年半的时间里,他经受住了战火的洗礼,圆满完成了战斗任务。
同所有志愿军战士一样,他的生活异常艰苦。几乎没洗过澡、没换过衣服,出了汗就自然晾干,下了雨就自然暖干。干粮就是炒面,咽不下就抓把雪就着吃。
艰苦岁月不但没有磨灭他的战斗意志,反而激发了他和战友们的必胜信念。周世良曾先后3次荣立三等功,荣获多枚荣誉勋章,曾任炮兵班长、代理炮兵排长。退伍回乡后,他曾长期担任村干部,勤勤恳恳为群众服务,得到了群众的信赖。周国明说,大伯经常跟我说回顾以往,并反复强调:“我的成长,我的进步,都是党和人民培养教育的结果。”
天清江月白,心静海鸥知。对于出国作战、荣立战功,周世良很少提及,也鲜有人知道他的故事。“我不是什么英雄,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兵。”每当听到别人称呼他“老英雄”的时候,他总是谦虚地这样说。2018年,87岁的周世良回忆他参加抗美援朝时难忘的革命历程,他一直谦逊地称自己只是一个兵,不敢接受英雄的称号。他坚持在台上站立讲话,保持军人的优良作风,让年轻的党员们学习到了什么是真正的谦逊和操守。

坚持原则 躬身为民
跟周世良一起工作过的老人周世昌回忆说:“老周为了搞好工作,每天坚持学习,工作十分严谨,不允许自己出现失误,其他人出了问题他都会当面批评指正,从不留情面,好多村里的干部对他是又敬又怕。”周世良去世后,周国明清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了大量的书籍、报纸、期刊和读书笔记,光是关于工作的书本、资料和笔记就装了整整几箱。
周家村村民回想起这位老人,都说他为人热情本分讲公道,遇事沉着冷静有思路,村里但凡碰到邻里纠纷、大事小情,村民们第一个想到的人总是他,找他评评理,找他断对错。村子里哪家有困难,他都主动给予帮助;邻里乡亲有娃考上大学他会给个红包给予鼓励。退休后,周世良也不闲着,村里选举,他总是第一个报名帮忙。直到生命最后时刻,他依然不忘自己是一名老党员,“党的恩情还不完,我走后,一定要把这笔党费交给我的党组织”在临终前的几天里,周世良一再反复叮嘱周国明。
“周世良同志在世时,交党费就特别积极,即使后来去了烟台他也托付村里按时帮他缴纳党费。”周家村党支部书记赵立强感慨道。

生命最后 捐献眼角膜
经历战火的洗礼和生与死的考验,周世良对生命有着更加透彻地理解,他说:“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奉献得多少。”当了解到我国有400至500多万角膜病致盲患者,且这个数据还在逐年增加,而每年角膜移植手术量还不足1万台时,周世良产生了捐献角膜的想法。2019年7月,他毅然向烟台市莱山区红十字会提交了自愿捐献角膜的申请。有朋友劝他应该慎重考虑再做决定,周世良说“每个生命都会走向终结,是党给了我新生命,我还想为党和人民做最后的贡献,把我的角膜捐出去,让看不见的人重见光明,报答党对我的恩情。”
2月16日,周世良在烟台秀林养老中心去世,享年90岁,当天烟台红十字会工作人员遵照周老人生前捐赠遗嘱,取走了周世良的眼角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