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包”里面到底有些啥?
据了解,在平安银行首单个人不良资产包中,共有20户个人不良贷款的债权,本息共计1773.45万元。该资产包中的不良资产均为北京地区的经营性信用贷款。
而对于为什么是这20户成功入选首个“资产包”,平安银行相关负责人透露:“在选取首包资产时,尽量挑选的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债权。”这20户资产,通过对年龄、户籍、从事行业、可联情况、有无财产线索、还款意愿强弱等条件的层层筛选,尽可能地覆盖了整体可转让资产的抽样类型,便于AMC通过小包了解整体资产。
平安银行相关负责人还透露,首单尝试重在走通流程和与AMC建立业务联系、收集市场反馈,包内资产贷款品种尽量单一、整齐,便于意向受让方能尽快做出估值判断和转让沟通。因此20户资产全部为同一贷款品种、同一五级分类种类、同一放款地区、相同诉讼清收过程、相近逾期时间的资产。
此外,据介绍,这20户资产全部经过诉讼程序拿到了胜诉判决,通过法院确权进一步确保了转让资产的真实性。同时,这些资产均经过行内长期持续、多种方式的催清收,银行方面已对债务人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有了充分了解,避免了因催清收工作不到位造成资产批量贱卖。
100万起拍价是怎么来的?
据公开信息披露,在首批不良资产包的公开竞价中,平安银行的资产包经过44轮竞价,延时37分钟,至11时7分结束,最终溢价189%、以289万元价格成交。资产包内债权本金共计618.66万元,对于不良处置行业而言并不算大,但最终成交价289万元还是超出市场的预期。
据透露,在正式拍卖之前,平安银行已与5大国有AMC、12家地方AMC进行了“密谈”,这些机构对包内资产的贷款、清收、诉讼、财产线索信息,银行的估值方式等问题十分关注。而在反复沟通过程中,银行与AMC碰撞最多的就是如何确定个贷资产包的估值方法等问题。平安银行相关人士透露,在定价上,银行进行了充分的尽调和清收,通过单户估值,全部资产估值累加得出资产包估值的方式定价。
“现在市场对于批量个贷转让估值没有成熟的方法。”平安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批量转让主要采取抽样估值,这种估值方式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持和不断优化的分析模型,目前评估机构还不能短期内拿出成熟的估值报告。因此小包可选择传统的逐户评估方式尽快确定资产价值。
平安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平安银行采取的是通过单户估值,全部资产估值累加得出资产包估值的方式定价。“这种估值方式对于习惯对公业务单户估值方式的AMC很好理解和沟通,大家对具体资产财产线索价值的认定有不同的专业视角,并相互探讨。”
平安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市场各方对于流程、估值、后续处置方式均不清晰的情况下,此次“小包探路”、先动起来,希望在推动中收集市场反馈,并积累业务经验。
“不良资产的定价很复杂,现在的(数据积累)还很难支撑合理的市场定价。”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告诉《财经》记者,每一单不良贷款面临的实际情况差异较大,债务人财务状况、处置方的处置能力、处置方式等因素都会影响资产包价格。此外,即使前述因素都有足够数据支撑而得出一个参考价格,在不同处置时点,市场供求状况不同也会直接影响价格。“跟股市一样,同样一只股票在不同的时点上价格差异非常大。”
AMC为何争抢高价包?
本次公开转让的4个资产包均为溢价成交,价格为本金的2.4折—5折。其中,东方资产竞得平安银行个贷不良资产包,价格为4.7折;国厚资产竞得工商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不良资产包,价格2.4折;广投资管竞得工商银行2个信用卡透支资产包,价格分别为3折和5折。
对此,广投资管总经理马若棐独家回应《财经》记者称:“价格有些高。”对于高价竞得资产包的原因,他表示,作为历史首单信用卡不良资产,意义大于收益。
“目前我们对资产包的回报率和处置周期没有过多要求,还是以征信系统的对接和测试、内部磨合、外部磨合为主。”他补充道。
AMC之所以疯抢首批个贷不良资产包,更多的是看重“首单”的纪念意义。
“有溢价,说明市场有需求,未来有一定的发展空间,但因为是第一笔业务,对整个行业来说更多是一种标志性意义,有纪念价值,但实际参考有限。”曾刚对《财经》记者总结。
有业内人士表示,首单试点无论是对AMC还是对银行都是一种尝试。对于AMC而言,抱着抢占先机的心理竞拍不良资产,希望通过首单来争取尽早试水新业务,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这推升了首单竞拍价格。而银行则通过尝试新的个人不良贷款处置方式,化解近年来个人不良贷款上升的压力。
更多个贷资产包在路上
截至到2月28日,参与个贷不良试点的机构已经扩围至78家,在国有银行中,建行势头最猛,共有包括江苏、内蒙古在内的16个省、苏州、天津等12个市、3个自治区自治区分行开设账户。
据悉,建行的个贷不良资产包正在推进中,预计不日将推出,除此之外,平安银行目前正在筹备下一单不良贷款转让试点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