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雨天,休息天。2月25日,时大时小的春雨下了溜溜一天,但在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西河镇南坪村,村民们却在家里忙得不亦乐乎。“捆一把小的8分,大的2毛。”许多村民在家捆扎小铁圈;在村外的樱桃大棚里,20多名村民在树下松土;老支书司衍瑞则和退休老教师司志富聚在一起,商量后天的宣讲内容……
这都是“明理胡同”给南坪村带来的新变化。
脏乱街道成了“明理胡同”
南坪村不大,116户、 322口人,是典型的山区村。春雨中,青山掩映下的红瓦白墙更加明丽,干净整洁的村路上看不到泥水。“原来的村庄可不是这样。”村支部书记司志军介绍说,建设“明理胡同”之前,村民都在家门口堆放柴草、杂物,有的还随意摆放着拉呱坐的破沙发、烂石头。不但不美观,进进出出也不方便。
变化始于2018年。这年年底,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成立。借着这一机会,村里充分宣传、发动,对胡同和街道进行了清理。“一开始村民们不愿意。我就说了,你们沉住气,一定让你们有个宽敞拉呱的好地方。”司志军说。街巷杂物清理完毕后,村里买来30个马扎,挂在了村民喜欢聚集的6处街巷的墙上。很快,便民马扎受到村民们的欢迎,坐在旧沙发和石头上聊天的场景不见了。
“马扎有了,村里人更爱聚在一起,但东家长西家短的,不利于团结,怎么改变这种现象呢?”看着桌上的报纸,司志军又有了主意:在便民马扎点设置报刊箱,让村民们边聊天边读报。很快,村民们发现,他们喜欢聚在一起拉呱的街头巷尾,不只有了报刊箱,村里还让退休的村干部、老教师发挥余热,当起了新时代文明实践宣讲员,为大家读报纸,讲国家大事,宣传党的政策。“现在村里常住人口有100余人,每周五定期组织宣讲会时,能来七八十人,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村民的文明素质提高了。”司志军说。
“以前啥都不知道,现在好了,有人免费给读报,现成的马扎随取随坐,非常方便,如今俺老婆子都知道国家大事咧。不光俺,俺们几个老姐们、老邻居到点就约着过来听。”68岁的村民司翠芬说。
“明理胡同”孕育出“大文明”
“明理胡同”的宣讲,原则上每周五或根据群众需求随时安排。专职宣讲员充分利用报刊箱的报纸杂志及配备的专用书籍,紧紧围绕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讲当前理论、政策、知识等热点,并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汇总上报;同时,根据群众需求点单,准备宣讲内容。
“我们这周主要围绕这篇《两户人家的小康路》,再结合我们村的具体情况,和大家说说脱贫致富的方法。”宣讲员司衍瑞翻开《求是》杂志,和记者说。
在南坪村,除了两位正式的宣讲员,村干部也偶尔“客串”。上个周五,司志军就在“明理胡同”给村民们宣讲了防电信诈骗知识。
“最近两个月,常有外边的人找到村里,打着旅游的旗号骗上年纪的人买东西。”司志军介绍说,有的老人就相信花79元能出去玩,人家还管两顿饭。怕老人们上当,他苦口婆心地给大家分析,并举出邻村的受骗实例,告诉大家,天上不会掉馅饼。“通过宣讲,大家的防骗意识比过去强多了。”司志军说,昨天村民韩克英专门打电话给他,告诉他又有人进村拉人去旅游,让他再提醒一下村民。
为了更好地促进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开展,南坪村“两委”与村民经过商议,成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守望相助关爱基金,发动村内全体党员、村民、企业自发捐款,短短几天时间就募集了1.7万元。
“守望相助关爱基金成立后,已经陆续帮扶了4户困难家庭。这个基金将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之一,长期可持续地运作下去。不管谁家遇到困难,经过村民代表大会同意后,我们便会尽可能地去提供帮助,让村民时时刻刻有保障。”司志军说。
“明理胡同”、守望相助,一件件小事让南坪村这个小山村孕育出了“大文明”。
“明理胡同”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明理胡同”还成为了干部与村民间新的沟通平台。在宣讲时,村里有老人反映,年纪大了,出去找不到活干,问村里能不能想想办法。于是村干部们外出多方联系,他们从博山联系到了一个捆扎的活。“这活简单,会数数就行,而且只需要数到24。”司志军笑着说,一个老人不用出门,一天少说也能挣上三四十块钱。
中年村民周晋国、周桂芹等也加入了捆扎队伍。“原来的公司放假,我就在家先干这个,总比闲着强。”周晋国说。
占地200亩的淄博百果农业基地项目也落户南坪村了。“企业来到我们村里后,村里土地按照每亩1200元的价格进行了流转,此外还为村民们提供了20多个就业岗位。”司志军说,这些村民每年可增加收入2万多元。74岁的董登山就在百果农业找了份活。“一天100元,活也轻省,就是清理清理落叶和杂草。”
如今,像南坪村这样的村庄在淄川区已非个例。随着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扎实深入的开展,目前,淄川区447个村居已全部建立“明理胡同”,成立了以退休老干部、老教师为主的506人的村级理论宣讲员志愿服务队,确定每月18日为村级理论宣讲员活动日、每周五为理论宣讲常态化活动时间,结合基层群众思想生活实际用百姓话讲好“家国事”“地方事”“农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