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台承载滩区群众安居梦
“贫困之冰,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尤其要拿出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发扬钉钉子精神,锲而不舍、驰而不息抓下去。”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同菏泽市及县区主要负责同志座谈时说。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菏泽市坚持把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重大政治任务,聚焦“黄河滩”,锁定“老病残”,弱鸟先飞、真抓实干,累计减贫170.15万人,基本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并探索构建了扶贫长效机制,夯实乡村振兴基石。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
思路决定出路。脱贫攻坚要取得决定性胜利,需要在思路、方法上求创新、求突破。针对贫困人口面大量广的现实,菏泽市在全国首创“全市贫困人口分布地图”“全市省扶贫工作重点村分布地图”“全市产业扶贫分布地图”3张扶贫地图,弄清了贫困人口在哪里、贫困村在哪里、由谁扶、怎么扶等问题。
菏泽市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扎实开展“一户一案”精准扶贫、“一村一品”产业扶贫、“一人一岗”就业扶贫、“一台一韵”迁建扶贫工程,用“绣花”功夫创新机制抓推进。
在实践中探索形成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创新实行“会诊制”,组成扶贫工作队入户“访贫问诊”并“开出药方”;创新设立“两项保险”,为全市所有贫困人口购买小额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和大病医疗商业补充保险;创新推广电商扶贫模式,拓宽产业扶贫领域;创新兜底保障模式,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搬迁新居的滩区群众足不出村便可就业
24小时不断电的扶贫车间
在茗嘉兴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扶贫车间,工人正在挑拣菌菇,一派繁忙;一旁的大棚内,鸡枞菌、羊肚菌、赤松茸等各种菌菇“扎堆”疯长,特色产业带动群众稳定增收。
这个合作社成立于2015年,次年就建成食用菌示范棚100个及扶贫车间1个,主要从事灵芝、平菇、毛木耳、鸡枞菌栽培和菌菇的分拣加工。短短几年合作社越做越大,目前共帮扶22个村、536户贫困户脱贫致富,走出了一条特色产业振兴之路。
脱贫攻坚过程中,菏泽市在全国首创扶贫车间扶贫模式,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挣钱顾家两不误。同时不断探索扶贫车间转型升级模式,鼓励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扶贫车间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形成全产业链,实现从车间到工厂再到工业集聚区的转型。
目前,全市建成运营扶贫车间3063个,累计安置带动30.5万名群众在家门口就业,9.7万名贫困群众实现稳定脱贫。
毛吉志用画笔绘出滩区生活变迁
从水患频发到岁岁安澜
九曲黄河,从东明县进入山东奔流向海。毛吉志在滩区生活了71年,喜欢绘画的他,用画笔记录下滩区生活的变迁,60余幅画以时间为轴,展现了黄河沿岸百姓从饱受水患到实现安居的转变。
白墙灰瓦,红门带院,鄄城县旧城镇三合村村台上,刚刚迈向新生活的王庄村村民正在忙着搬家。村台社区道路宽广笔直,公共配套设施一应俱全,绿树环绕的一排排两层小楼整齐划一。2020年,17894名鄄城县黄河滩区群众全部搬进新居,迎来新生活。如何让14.7万滩区群众摆脱黄患危害、如期实现全面小康,是菏泽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
菏泽市于2016年先后启动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黄河滩区居民迁建两大“百年工程”,一个个村台承载着滩区群众的安居梦想,见证着黄河滩区的历史性变迁。产业发展是保障滩区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关键。村台建设的同时,菏泽市作出产业发展的长远规划,坚持将滩区迁建与乡村振兴、脱贫攻坚、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统筹谋划,实现安居与富民、生态与产业同步发展。
沃野孕育希望
特色产业成为致富良方
单县曹庄乡鸿大山鸡养殖基地内,工人们娴熟地对鸡蛋进行分拣、装箱,一箱箱鸡蛋清点装车后发往全国各地。
基地优先录用附近村庄的群众务工,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提供了平台。随着养殖基地的逐步扩大,不少群众加入到养殖山鸡行业中来。如今,合作社共带动周边镇村40余人参与山鸡养殖,成为全市最大的七彩山鸡养殖基地。
产业是脱贫的治本之策。菏泽市始终把产业扶贫作为主攻方向,结合当地实际大力发展芦笋、山药、牡丹、中药材等特色种植业,鲁西黄牛、青山羊、小尾寒羊等畜牧养殖业,纺织、服装、板材、条柳编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全市“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达到135个。菏泽市还依托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探索出“政府投资、企业运营、贫困村资产收益、贫困户入股分红”的扶贫资金使用新模式,让群众更多分享农业全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值收益。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
今年11岁的冯春雨,8岁前,因脑瘫无法行走,一直没上过学。春雨的父母体弱多病,家里仅靠几亩薄田艰难度日。3年前,精准扶贫政策让这个家如沐春风。针对贫困人口的医保和政策兜底,让春雨在济南顺利做了手术。春雨身体渐渐好转,可父母仍然不让她去上学。
朱艳霞和鲍珊是单县博爱学校的负责人,学校里的每一个孩子都是两人挨家挨户走访招进来的。两人先后4次到访春雨家,最终解开了春雨父母的心结,春雨成为博爱学校的学生。
2018年9月,专为特困家庭孩子设立的学校——单县博爱学校正式成立。学校配备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生活设施和功能室,吃穿、住宿、书本、日常生活用品等全部免费。
“招生标准只有一条,没有父母或父母没有教育能力的特困家庭儿童。”朱艳霞表示。没了父母的陪伴,但有老师的关爱,很多孩子把学校当成他们的第二个“家”。
瞄准脱贫攻坚薄弱环节,菏泽市坚持开发式扶贫与保障性扶贫相结合,聚焦“老弱病残幼”“鳏寡孤独痴”等特困群体,探索构筑起党政尽职、社会尽心、市场尽能、邻里尽情、子女尽孝和个人尽量的“六尽”互动互补的综合保障体系。
针对特困儿童教育难题,全市建立了12所养教并重的全日制寄宿式公益学校;针对贫困老人养老安居难题,探索建设了2279套集生活居住、日间照料、休闲娱乐等于一体的养老周转房,妥善安置贫困人口2848人。
大集镇孙庄村,博士夫妻返乡创业淘宝卖汉服
电商扶贫的菏泽模式
任庆生是曹县大集镇丁楼村第一个开淘宝店的人,短短几年过去,通过电商致富的任庆生成为丁楼村党支部书记,当选为省人大代表。
依托电子商务带动,大集镇演出服饰加工业快速发展,电商扶贫的星星之火已经燎原。如今,大集镇是中国首批“淘宝镇”、山东省唯一一个“淘宝村”全覆盖的乡镇。大集镇把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载体,探索出了以电商带动脱贫的“大集模式”。
脱贫攻坚实践中,菏泽市创新探索“电商扶贫”的实践路径,立足农村电商发展优势,实施“一条网线、一台电脑、一个网店”工程,拉动网络创业,带动脱贫致富。
目前,菏泽市共有563个贫困村发展电商,拥有47个“淘宝镇”,受益贫困群众2.5万余人,其中43个贫困村发展为“淘宝村”并实现整村脱贫。
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菏泽市将咬定青山不放松,把脱贫攻坚的好机制好做法好经验合理引入乡村振兴,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油菜种出致富路
来源:菏泽电子商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