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25个世界湿地日到来之际, 2月2日,滨州市在秦皇河国家湿地公园举行了“世界湿地日”宣传活动启动仪式,宣传的主题是“湿地与水”,强调湿地对维持全球淡水储量和水质的重要贡献,突出水和湿地之间“同生命、互相依”的关系,鼓励公众共同行动,为保护修复湿地做出努力。滨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滨州市检察院、秦皇河国家湿地公园等单位在仪式上发起了保护湿地资源的倡议,向公众发放各类公益宣传资料1000余份。
在秦皇河国家湿地公园科普宣教馆里,工作人员通过图文影、声光电展示了湿地保护利用上的新成果,用现代科普理念给大家感官视觉上的新体验。在标本馆里,工作人员耐心细致地为群众普及了一些生物科学的知识,讲解了有关标本的制作、由来、历史等有关知识,让人们感受到湿地对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滨州市不断加强湿地保护力度,加大湿地保护修复投入,湿地保护率得到稳步提高。据全国湿地资源二调数据,全市共有湿地面积17.63万公顷,占全市国土面积18.67%,居全省第4位,为全省7个湿地面积超过10万公顷的市之一。2020年市政府制定了《滨州市湿地保护管理办法》,并公布了第一批市级重要湿地,初步建立了湿地保护体系。全市现有湿地自然保护区2处,国家级湿地公园4处,省级湿地公园13处,截止2020年底,湿地保护率达到50.06%,呈逐年增长趋势。同时,湿地生物多样性越来越丰富。目前我市已发现野生陆生脊椎动物4纲27目76科185属363种,鸟类17目49科269种,约占全国鸟类品种的18%,较2008年林水会战前增加了29种,“低头见绿萌,抬头见鸟飞”已成为现实写照。
下一步,滨州市将继续加大湿地保护修复力度,在以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水源保护地等保护形式的基础上,再选择一批湿地特征明显、生物多样性丰富、具有生态保护价值的区域适时命名湿地保护小区,使滨州市的湿地保护方式更加多样化,让人民群众在生态保护和发展中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增强获得感和幸福感。
记者 张贵英 通讯员 李文娟 刘和平 刁会超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