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于1992年10月由国务院批准建立,是以黄河口新生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为主要保护对象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2013年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530平方公里,分南北两个部分:南部区域位于现行黄河入海口,面积1045平方公里;北部区域位于1976年黄河改道前的刁口河流路入海口,面积485平方公里。
在黄河水的滋养下,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已成长为我国暖温带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也是东亚到澳大利西亚和环西太平洋两条鸟类迁徙路线的重要中转站、越冬地和繁殖地。目前,自然保护区内野生动物1629种、种子植物685种。鸟类种类由1992年的187种增加到370种,其中38种鸟类种群数量超过全球总量的1%,被评为“中国东方白鹳之乡”、“中国黑嘴鸥之乡”,是全国唯一拥有两处“鸟类之乡”称号的地方。
近年来,我们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金山银山的理念,全面加强保护修复,努力打造大江大河三角洲生态保护治理的重要标杆。
一、加强生态保护。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下游的黄河三角洲要做好保护工作,促进河流生态系统健康,提高生物多样性。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坚持依法保护、强化规划引领。严格执行自然保护区条例,颁布实施了《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东营市湿地保护条例》,依法加强保护管理。编制了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水系连通规划,加强顶层设计和规划引领。
二是坚持创新突破、勇于攻坚克难。强化海域执法,今年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海洋渔业等部门签订行政权利移交协议,落实了119项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与公安等部门建立了联合执法机制;争取法院、检察院支持,设立巡回法庭和检察工作站,依法惩处破坏生态行为。截止目前,查处非法捕捞等案件30余起,对涉案人员给予了刑事或治安处罚,有效遏止了滥采乱捕行为,促进了海洋生物繁衍生息。组建森林消防中队,提升了防火安全预警和处置能力。
三是坚持问题导向、全面落实整改。近年来,中央环保督察、绿盾专项行动共发现问题1391项,量大、面广、涉及利益群体复杂,对此我们设立工作专班,整合各方工作力量,以钉钉子精神开展专项整治,截止11月底各项问题已全部整改到位。其中,核心区、缓冲区内的300处油气设施均已关停退出,胜利油田因此每年减少原油产量近30万吨、产值超过40亿元。
四是坚持科技支撑、强化日常管理。加强与中科院、北师大等大院大所的合作,联合开展了互花米草防治,盐地碱蓬、海草床和牡蛎礁恢复等科研攻关,为生态保护修复提供了技术方案。实施智慧保护区建设,设立雷达监测站,完善视频监控系统,实现了全域自动化监测管理。
二、推进湿地修复。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实施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修复工程,开展退耕还湿、退养还滩,推进河口湿地自然修复和河湖生态连通。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坚持以自然修复为主。通过诉讼、协商、适当补偿、自然有序退出等方式,累计实施退耕还湿、退养还滩7.25万亩,逐步恢复了湿地生境。
二是坚持以生态的方式治理生态。今年实施了总投资5.3亿元的9个湿地修复项目,修复各类湿地106平方公里,探索形成了涵盖以水系连通为主的河流沼泽湿地修复、以疏通潮沟营造植被生长条件为主的盐沼湿地修复、以阻断营养输送根除互花米草为主的潮间带湿地修复的“黄河口湿地修复模式”,构建起了“河—陆—滩—海”连通体系。
三是坚持超前谋划,争取政策项目支持。编制了《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修复专项规划》,整体纳入国家林草局正在编制的《黄河三角洲湿地保护修复规划》,把我们的规划纳入到了国家规划。编制论证了一批湿地修复项目,积极争取实施世行贷款、海洋系统的蓝色海湾、林草系统的湿地修复等项目,目前已有6个项目列入上级2021年计划盘子,落实各类资金8.12亿元,把我们的项目变成了国家支持的项目。
四是坚持协同配合,做好生态补水。有效的淡水补给是促进湿地生态系统健康,提高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对此,我们与黄河河务部门协同配合,科学实施生态补水,保持了湿地良好生境。2019年补水6370万方;今年抓住黄河大规模过水的机遇,补水量首次突破1亿方、达1.43亿方,创历史新高并首次实现漫滩式补水。为促进海洋生物繁衍生息,提高生物多样性,多方呼吁保障黄河入海口基本生态流量,全年入海水量不低于220亿立方米、桃汛期入海水量不低于30亿立方米,逐步推动变成现实。
通过加强生态保护、实施湿地修复,今年又新发现白鹈鹕、火烈鸟两种珍稀鸟类;国家重点保护鸟类大幅增加,一级保护鸟类由12种增加到22种,二级保护鸟类由51种增加到67种;鱼虾蟹贝繁衍生息,渤海生命之源的作用更加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