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12月16日,根据中共山东省委指示,济南、济宁、曲阜等地党组织分别组织学生赴南京请愿。当晚各地学生2000多人,汇集兖州火车站,组成南下抗日请愿团,准备乘火车南下,但遇到阻挠。学生被迫卧轨截车,致津浦铁路交通中断4天,轰动全国……“这是卧轨截车斗争的场景,这是卧轨截车的旧址兖州火车站,这是《申报》对卧轨截车的报道。”随着耳畔的解说词响起,如今,这段被尘封的历史,在邹城市太平镇南亢阜村鲁南人民抗日游击总队纪念馆里向世人震撼展示。
中共邹县县委是 济宁地区首个县级党组织
回溯二十世纪初以来的峥嵘岁月,邹城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解放,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英勇不屈,顽强拼搏。
走进鲁南人民抗日游击总队纪念馆,一组名为“民族魂”的大型雕塑映入眼帘。据介绍,雕塑以邹县早期党组织创始人、“邹西三杰”彭建华、冯起、步云亭等同志为原型创作,展现了在日本帝国主义大举入侵,亡国灭种的危急关头,中华民族反抗外族侵略的大无畏精神和民族团结,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
“他们手中所持武器是怎么来的呢?是纪沟村的步云亭说服父母,卖掉了家中几辈人辛勤劳动积攒的8大亩半土地,另外又拿出50块现大洋和部分粮食,买了一挺轻机枪,一支短枪,两箱子弹,为发动南亢起义准备了条件。”解说员说。
整个展览共分四部分。东厅为第一陈列单元,内容是“播撒火种,唤醒民众”,主要展示邹城市党组织的建立与开展抗日救亡宣传的情况;主厅第二陈列单元展示的是邹县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日寇”;第三陈列单元是“坚持斗争,迎接解放”;西厅第四陈列单元“继往开来,铸造辉煌”,主要展示自新中国成立,特别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邹城市在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所取得辉煌成就。
起义后不到半年 发展成为2000多人的鲁南人民抗日自卫团
1932年12月,在中共山东省委指导下,彭建华等同志在邹县第二小学宿舍召开党员大会,建立中共邹县委员会。岳春霆任县委书记,冯起任组织委员、李益民任宣传委员,彭建华任县委委员。会议作出了开展农村工作的决议。中共邹县县委从此开始书写至今近90年的革命历史。
据邹城市党史记载,1938年1月5日,日军侵占邹县后,制造了一个又一个惨案。比较大的惨案有:1938年3月14日,日军血洗大季村,杀害24人;15日,日军轰炸城前集,死伤群众400余人;6月19日,日军在太平桥杀害村民17人。日军暴行,罄竹难书。“这是日军在孟母断机处、双圣碑处合影。这些图片都是日本侵略者侵略中国的铁证!”解说员沉重地说。
1937年9月下旬,中共中央北方局号召“每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脱下长衫,到游击队去”,山东省委抓住时机,制定在全省分区发动武装起义的计划,于1937年下半年到1938年6月,在全省发动了数十起抗日武装起义,建立了抗日武装。为响应中共山东省委的号召,中共邹县县委于1937年12月15日,在南亢阜打响鲁南武装抗日第一枪,建立了第一支由共产党人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这支由共产党人彭建华、冯起、步云亭等领导200多人的鲁南人民抗日游击总队,不到半年,就发展成了2000多人的鲁南人民抗日自卫团,由此拉开邹县抗日游击战争的序幕。
1939年秋,罗荣桓率八路军一一五师一部挺进鲁南山区,创立以抱犊岗为中心的鲁南抗日根据地,邹东地区是鲁南与鲁中的接合部,是鲁南的战略要地。1940年1月,邹县抗日民主政府转移到邹东地区,与邹东办事处合并,仍称邹县抗日民主政府,步云亭任县长,蔡放任秘书。作为鲁南根据地组成的邹东尼山抗日根据地,建立三三制的邹县抗日民主政权,进行了组织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整风运动,根据地军民大力开展大生产运动,实行精兵简政,开展减租减息,进一步密切了党同群众的关系,战胜困难,渡过难关。
抗战中,邹东、邹西军民配合主力部队作战千余次,攻克敌据点、炮楼120余处,毙伤俘日伪顽军3300余人,发展党员3805人,有1.5万人参加了地方和主力部队。但在抗战时期,邹县(邹西)人民也遭受了惨重的伤亡,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支援淮海战役 共运送粮食、弹药、军衣148.99万斤
1945年10月,陈毅司令员来到鲁南,在邹县香城镇津浦路战役指挥部,陈毅任总指挥,统一指挥鲁南、泰西、湖西等部队,发起津浦路战役。解放邹县城是津浦路战役的第一个战斗。10月17日,邹县城顺利被人民解放解放军攻占,从而切断了敌人的铁路运输线。邹城第一次解放,人民开始当家作主。
1948年9月中旬,中共邹县县委根据上级指示,为保证济南战役胜利,动员全县人民,调动一切力量支前。组织担架4000副,小车223辆,零用担架400副,挑夫870人,提供麻袋6683条,运送军粮50多万斤,碾小米125万斤(香城、峄山未计算在内),磨面24万斤,修通公路3条,给解放军修筑工事用工2万多个。
为支援淮海战役,1948年11月13日,邹县县委组织起有担架406副,干部、民工2249人,编成4个营12个连的常备担架团,历时76天,行程数千里,圆满完成了支前任务;18日,又组织二把手车670辆,干部、民工2264人,编成5个营15个连的民工运输团,共运送粮食、弹药、军衣148.99万斤,完成工日7.67万个,有力支援了淮海战役。
回顾历史,邹西太平镇南亢抗日武装起义,打响了鲁南地区武装抗日的第一枪,是中共山东省委领导的十大抗日武装起义之一,极大地振奋了邹县人民的抗日热情,奏响了一曲民族独立的英雄壮歌。在新的历史时期,邹城市大力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以改革先烈为榜样,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谱写了崭新的时代篇章。
多读一点
“四个第一”
1932年12月建立的中共邹县县委是济宁地区第一个县级党组织;1937年12月中旬举行的南亢起义打响了鲁西南地区武装抗日的第一枪;1939年8月建立的邹县抗日民主政府是鲁南地区第一个县级民主政权;1935年建立的太平镇冯庄党支部是邹县建立的第一个农村党支部。
来源:东方圣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