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山东 > 正文

《明心见性——李学明泰山绘画作品赏读》

2021-01-28 23:33:53 来源: 网易山东 举报
0
分享到:
T + -

《倚石听涛》  70x40cm

其一,他的泰山是简淡的。学明画《岱宗日出图》,以粗笔疾写巨石,顺手折带出变化,寥寥数笔,山石的粗粝质感直逼视野。一众人物,倚石望远,情态欣然。画幅的左上角以赭石淡染,不见旭日,已是一派欲晓的熹微。

《岱宗日出图》  134x67cm

这样的画面,迥然于印象中的“泰岱日出图”。画家不去浓墨重写日出时分的磅礴景物,而是“删繁就简三秋树”,独得自然疏阔之妙。

《转福图》 142x62cm

再比如《泰山道中》。泰山,蔚然深秀。行于泰山道中,眼中的景物是繁复的,奇峰叠翠,白云出岫,皆可为画中物象。而学明此画,仅以侧锋擦出嶙峋山崖,崖上古松虬枝斜生,三五游人,行于石径,似有松风吹动衣襟------笔愈简,而境愈深矣。

其二,他的画是有禅意的。好的绘画,仿佛寓言,引你领悟言外之意,看见象外之象。

《众山小矣》 121x41cm

比如《众山小矣》中,画家以枯笔写出山岩轮廓,寥寥数笔,山峰之体积感顿显。山顶上,有髯翁稚子,放眼云外,气定神闲。这幅画,画众山却无一山。山在云外,山在意中,山顶观山,何必有山?

《松云佳处》  62x26cm

《山中云烟》更是简单,画一老者执杖倚松,状若听风,旁有童子临渊小寐,泰然自若。云在哪?山在哪?何必问,不必说,白云自卷,松果自落。

《泰山瞻鲁》  62x42cm

禅意与道家思想的融入,形成了中国画的至高境界,想必学明学生是神悟此道的。绘画创作,是画家性情与修为的水墨迹化,画境中的禅意流露,不正是来自于画家内在的清净洒脱?

《杜工部诗意图》 83x30cm

其三、他的泰山是有人烟的。学明画画,重禅意并不拒人烟气。有了人,山水就活了,就有了魂。

他是文人,也喜欢在画里画文人。

《石如先生登岱》 61x41cm

中国文人,历来把自然山水当做“得之以隐”“居之以修身”的文化道场。孔子回答颜渊所问时说:“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欤!”连孔子都要在山林中陶冶情操,那么,游山玩水,自然成为文人士大夫寻求心灵寄托的必然。学明的画中,就有许多士人登山的场景,比如《石如先生登岱》《杜工部诗意图》等等。特殊的人物,如同一个符号,即使只以简笔略写出杜甫的背影,那首脍炙人口的《望岳》已然郎朗山川。其实,那些背影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山岚云烟中升腾的那种文化精神,缭绕千年,依依拂面。

《岱庙祈福图》  61x61cm

当然,学明绘画中更多的是不知姓名的普通人物,耄耋老翁与野村稚子,始终是山水的主人。在他的泰山里,人物不是即兴点景,而是山水的主人,山水反倒是人物的背景。这样的山水,谁不乐而往之。

其四、他的泰山是有趣的。墨趣,妙趣,天趣,浑然一体,盎然于画面。

《天下泰安图》  120x62cm

他画《天下泰安图》,看似宏大的场景,却只是彩石溪中一群童子的戏水。巨石上,赤裸的孩子随水流漂入潭水,白胡子的老者也童心荡漾,攀岩入水。老者、孩子、溪水、山峦乃至整个世界都是透明的。天下泰安,不就源于人心的宁静与祥和?

《江山神游图》  81x30cm

在学明这里,趣味是与气韵相关联的,气韵生动则趣味生发。《倚石听涛》中,他以阔笔写出山石的褶皱,连松针也懒得勾画了,只用干笔枯墨肆意挥写,看似纷乱中墨趣洋溢。而画幅中央,倚石的几个人物,用细笔略写出神态,似乎早已在涛声沉醉。画这样的画时,画家需要整个人浸在水墨烟云里,把性情泼墨挥洒开来。

《转福图》 142x62cm

学明兄为当今画界大家,诚笃谦和,博学敏行。他潜心水墨数十载,上追宋元,旁及明清,传承正脉,浸润深厚,早以自家面貌卓然于画界。他的此次墨写泰山,不囿于观山写景,更多是寄情于山,以大道之悟藏之于笔,意趣之生行之于画,是传统文人志向情操的水墨外化,是从凡俗生活中脱略而出的士人的栖居理想和心志寄托。

《画堂品茗图》 30x43cm

观此山,可澄怀,可遣兴,可神会,天机流荡,而又可游可居。仿佛抬抬脚,就可走进画中,随那髯翁稚子,浪迹山中,与岁月共久长。

(本文作者:著名文艺评论家,大众报业集团监事会主席支英琦)

《古刹秋色》 32x56cm

王玉振 本文来源:网易山东 责任编辑:王玉振_jn01
分享到:
跟贴0
参与0
发贴
为您推荐
  • 推荐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时尚
  • 科技
  • 军事
  • 汽车
  • 房产
+ 加载更多新闻

【TED】怎么就你减肥比别人难

热点新闻

态度原创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返回新闻首页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