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正在打造高端铝业、绿色化工、高效生态家纺等世界级产业集群,不仅需要大量高端研发人才和管理人才。同样也需要能够把项目落地和运行的技术工人,特别是行业领域内的能工巧匠。“目前的现状是职业技能类学校毕业的学生普遍不愿当工人,在企业的人才管理中,对高级技工的价值认识不足,在工资、福利、住房等待遇上往往不如管理人员,社会认同度也较低,影响了高端技能型人才队伍的发展。”滨州华海白癜风医院总裁、政协委员韩梅海,为此提出如下建议如下:
弘扬“工匠精神”,让精工巧匠受到社会尊重
加强全社会舆论导向,转变“重装备、轻技工,重学历、轻能力,重理论、轻操作”的观念,教育青年人才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在全社会树立尊重技术人才,特别要尊重一线技术工人,让他们在一线工作有希望、有尊严。让 “精工巧匠”“匠心青年”成为人生事业成功的榜样和典型。
按需施策、通过校企合作培育技能骨干队伍
鼓励企业根据发展规划和对技能人才需求,与职业院校强强联合,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实现共同发展。政府可以通过引导和促进,让企业进学校,让学校专家进企业,帮助企业提升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打造能为企业技术创新、技术改革创造高效劳动价值的“工匠”型人才。
发挥“能工巧匠”作用、提高“能工巧匠”价值
鼓励企业建立首席工匠制度。发挥企业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主体作用,鼓励企业依据技能等级设置技能岗位津贴,畅通由低到高可预期的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支持企业建立首席工匠等制度,发挥首席工匠在技能人才培养、技术技能攻关及示范引领等方面的作用。各区、县(市)可在建立首席工匠制度的企业中,择优对企业认定的首席工匠给予技能岗位津贴。
深化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鼓励行业、企事业单位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形成技能大师工作室梯次建设体系。对新认定和成绩优异的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给予建设经费资助。
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鼓励企业(含拥有技能人才的其他用人单位)推行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新型学徒制,把企业技能岗位新招用和转岗等人员纳入学徒范围,通过校企合作、工学交替方式,广泛开展技能培训,并给予企业培训补贴。
强化岗前技能培训和岗位技能提升培训。鼓励用人单位制定技能人才培养规划,开展岗前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或技能人才自主评价,按规定享受培训鉴定补贴。
高度重视提高技能人才的任用和待遇
坚持“不唯学历唯能力”。吸引更多技艺精湛的优秀高技能 人才到技工院校任实习指导教师,具有工程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和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及以上职业资格的人员,不受学历、教师资格证等条件限制,可直接应聘相应等级实习指导 教师岗位。
在职业院校全面开展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评审,符合条 件的职业院校教师可评为“实训教授”。在对待学生方面,破除技工院校毕业生成长通道中的“天花板”和“隔离墙”,取得高级工、预备技师职业资格的高级技校或技师学院的全日制毕业生,在参加公务员招考、企事业单位招聘、确定工资起点标准和职称评聘等方面,按照相应的全日制高职(大专)或本科毕业生 享受相应政策待遇。普通技工学校毕业生,按照普通中等学历教 育毕业生享受相应政策待遇。在高技能人才中发展党员、树立典型、评选劳动模范,每年可组织优秀高技能人才开展带薪外出学 习、考察和疗养等活动。鼓励企业在制定薪酬制度时向高技能人才倾斜。
加强能工巧匠的培育机制建设
建议在政府的领导下,有计 划,有组织地引进一批技术能手,以此带动本土匠人们快速提升。定期组织优秀高技能人才和职业院校教师国(境)外培训研修班,拓展视野,提升技能,并由财政承担相关费用。鼓励企业组织员工赴国外学习专业技能,开展技能人才培养、交流合作。鼓励职业院校和国外知名职业院校开展联合办学。积极引进外国智力,从国外职业技术院校、企业聘请一批高技能人才到我市职业院校任职或授课,相关政策参照高校引才政策执行。
同时经常开展技能技艺竞赛交流。邀请行业专家、技术能手来滨州传授经验,进一步提升技能操作水平。也可组织一批技术人才走出去,分行业、分级别开展组织交流和培训,满足企业需要。通过“工匠精神”生产出更多“滨州智造”。
(记者 彭翠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