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济宁市嘉祥县纸坊镇武翟山村北,有一处“武氏祠”景区,虽名气不大,但这里的武氏墓群石刻与曲阜三孔、北京故宫博物院等名胜,于1961年一同被公布为首批国家重点保护文物。
武氏祠是汉代墓地和祠堂,始建于东汉桓、灵时代,是我国极具代表性的家族墓地石刻建筑群体,是研究中国历史的一份“百科全书”,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视为人类共同的历史文化遗产。武氏祠景区现存石阙、石狮各一对,石碑两块,祠堂石刻构件四组40余石。
嘉祥武氏祠出土的石狮是国内现存最早的石狮子,有“中华第一狮”的美誉。武氏石阙形制为双檐子母阙,各高3.4米,阙身、阙斗和基座部分刻有仙人、禽兽、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车骑人物等各种图案40余幅。
武氏祠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珍品是汉画像石,它是大汉王朝强盛的象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更是一部雕刻在石头上的文明史。全国已出土1万多块汉画像石中以济宁为最,而出土于嘉祥县的武氏墓群石刻更是汉画像石的巅峰之作。
在中国军事博物馆中的古代军事展厅中就挂了一幅这里《水陆攻战图》石刻的拓片。图中以一个桥为分隔的形式,体现了在陆地和在水里乘船作战的场景,还出现了汉代的经典兵器,有戈、剑、盾等。同时,通过这幅石刻可以看出汉代作战中已经出现了后勤、作战、押送战俘以及战事记录等不同的分工。更值得注意的是,这幅作战图中还出现了七位女性战士形象,她们的发型更复杂,衣服纹饰更精致,身段也更婀娜。东汉的工匠们以绚烂的想象和高超的技法,使相隔数千年中国女性的卓越风姿跃然石上。
这副被选入教材的《荆轲刺秦王》,想必大家一定不陌生了。画面正中是秦宫立柱,柱子中段插着一把匕首,正是《史记》中 “投匕中柱”的形象化。柱子右边是绕柱奔跑的秦王嬴政,秦王的下半身雕刻成背面,上半身则雕刻成了正面,显示出秦王边跑边回头看顾的惊慌心情。柱子左边是荆轲,已经受伤的他虽然被秦国武士死死抱住,但依然双手高举,头上的长发直直向上方挺出,正是“怒发冲冠”的形象。在不到一平方米的画面中竟能表现出如此丰富的内容和曲折的情节,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武氏祠内的许多作品已经成为中国古代艺术的标志性图案,陕西黄陵县黄帝陵的黄帝像、联合国水利馆中的《大禹塑像》、《中国大百科全书》中的《伏羲女娲图像》,以及上文所说的《荆轲刺秦王》,均取自嘉祥武氏墓群石刻汉画像石。因此,今天的人们在研究汉代生活场景、战争场面、服饰礼仪等大都以武氏祠汉画像石为依据。嘉祥武氏祠堂虽地处偏僻,但其文物价值却与曲阜三孔、北京故宫等名胜不相上下,令人叹为观止。
(文案:颛孙佳佳 视频:王珂鑫 图片:佘文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