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县郑坤、赵爱云2人入围1月“山东好人之星”评选,快来投票支持他们!
据悉,为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根据省委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实施意见》(鲁办发[2012]6号)精神,经研究决定,分别在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五个方面,在全省广泛开展“山东好人——每周之星”推荐评选活动。
“山东好人”候选人每月5日公示,接受群众投票,当月22日结束。网络投票每个IP地址每天限投1次,每次限投4个候选人。结合网上投票和专家评议结果,每周从候选人中推出一名“山东好人之星”,并在网上公布,其他候选人均为当月“山东好人”。
投票方法:
1、市民朋友可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看菏泽候选人事迹并为他们投票。
2、关注“文明菏泽”微信公众号,点击公众号底部菜单栏“好人评选”——“山东好人之星”,为菏泽候选人投票。


“虽说大恩不言谢,但是,对需要感谢的人,我一定要把感恩之情表达出来。千言万语也表达不了我们全家人的感激之情,感恩之心……”这是获救者感谢信中的话。
2020年8月17日上午9时许,中国人寿成武县支公司员工宋春华回家探望父母,行至成武县苟村集镇徐庄村南侧一个偏僻的十字路口时,发现一辆南北行驶的六轮货车与一辆东西行驶的小轿车相撞,小轿车被撞出五六米远,撞在路边的电线杆上,轿车引擎损坏、安全气囊全部爆出、挡风玻璃粉碎,六轮货车撞击小轿车后,也侧翻在路旁的水沟内,但司机很快从车内爬了出来,瘫坐在地上。 见此情景,宋春华毫不犹豫地迅速跑向事故轿车,看见轿车内司机头上正淌着鲜血,血液染红了衣服和车座,呼救声撕心裂肺。危及时刻,来不及多想,她拼命拽开变形的车门,吃力地把伤者拖出来,扛到自己肩膀上,鲜血很快溅满了宋春华全身。宋春华想,如果拨打120,急救车来回要耽误很多时间,伤者有可能因失血过多而危及生命。于是,她不顾一切将受伤司机放在自己的车里,掏出纸巾让伤员捂住伤口。风驰电掣地驶向离县城最近的成武县中医院。 在急诊室手术台旁边,汗流浃背的宋春华协助医生做手术,她一只手攥着伤者的手,另一只手按住伤者的头,手术时鲜血溅出好远,宋春华吓得浑身发抖。医护人员一直以为宋春华就是伤者家属。 大约一个小时后,手术圆满成功,伤者家属也闻讯赶来。宋春华又协助家属办理了入院手续,查看了CT结果,把伤者送进病房,确认完全脱离生命危险后,悄无声息地离开了医院。 经了解,受伤的司机叫李忠涛,成武县永昌街道办事处李庙村人。据医院主治大夫诊断,李忠涛头皮血管断了3根,手术缝合了7针,并且颈椎骨折,如果不是宋春华送诊及时,后果恐怕不堪设想。 事后,李忠涛的妻子多方打听,终于找到了丈夫的救命恩人。原来这位勇敢的施救者是中国人寿保险公司成武县支公司员工宋春华,她是中国人寿保险公司成武县支公司派驻在成武县医疗保障局合署办公窗口的工作人员。病情稍有好转后,李忠涛忍着伤痛,在病床上亲笔写下了一封感谢信,让妻子专程送到成武县医疗保障局服务大厅领导手中。 据悉,宋春华同志2017年3月入职中国人寿保险公司成武县支公司,先后在客户服务部与健康保险部工作,现被派驻在成武县医疗保障局合署办公窗口,主要负责中国人寿保险公司承办的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贫困人口医疗商业补充保险理赔等相关工作。日常工作中,宋春华对待工作总是满腔热忱、精益求精,服务客户总是热情周到、及时高效,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多次参与该县医保局扶贫攻坚工作,经常加班至深夜,为成武县医保局医疗救助金发放等工作积极贡献,多次受到医保局表彰。2019年度又获得中国人寿成武支公司和县医疗保障局“优秀服务窗口”荣誉称号。 路遇危难奋不顾身,凡人善举最暖人心。宋春华同志路遇车祸险情,选择见义勇为,出手施救,为治疗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国寿人的大爱担当,传递了社会正能量,彰显了我们这个社会大家庭的和谐之美,受到了当地群众的普遍赞誉。拾金不昧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近日,郓城县高级技工学校就有两位拾金不昧的好学生,他们的事迹在校园广为传播,老师和同学们纷纷为他们的行为点赞。
12月2日,郓城城区的李守忠和南城派出所的两位民警将一面绣有“ 拾金不昧品德高 传递社会正能量”的锦旗送到郓城县高级技工学校负责人手中,感谢两位学生拾金不昧的善举。 11月24日傍晚,郓城县高级技工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学生王现波、张存豪去修眼镜,回校的途中经过西门街与金河路的交叉口,在一辆共享电动车上发现了一个红色的钱包。 两天过去了,110指挥中心却并没有收到失主的任何报警信息。由于粗心大意, 李先生第二天才发现钱包丢失。 一直没有任何认领信息,南城派出所民警只有通过监控和钱包等线索寻找失主。15000元失而复得,李守忠既激动又感动,听说找到了失主,两个学生也十分开心。 王现波、张存豪两位同学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着文明新风,传递社会正能量,更诠释着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风貌。 仲玉文同志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低调做人,高调做事,三十余年如一日战斗在宣传思想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一线。近年来具体组织实施并成功创建了“山东省四德工程建设示范县”“山东省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县”、“省级文明县”“山东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县”。郓城县移风易俗群众满意度从后进一举升到全省第十二位、全市第一位,全县每年婚丧事节省资金3亿余元,被中央省市体大量报道,其做法被中央领导阅示给予充分肯定。近年组织评选了一万户五星级文明户、一万名孝德之星、一万名好媳妇好婆婆,使全县乡风民风得到了根本好转。
一、致力乡村文明行动,打赢两场攻坚战。一是城乡环卫一体化攻坚战,2014-2016年文明办作为牵头部门从全省倒数急起直追,乡村环境大为改观,城乡环卫一体化群众满意度达到全省第十,顺利通过了省城多环卫一体化验收。二是移风易俗攻坚战,从2016-2019年,建立健全层级管理等四项工作机制,创新“一乡一婚介协会,一村一义务红娘”等五种工作模式,村村建立红白理事会,推行节俭办理红白事,遏制了婚丧大操大办之风,移风易俗群众满意度从省市倒数一举跃升到全省第十位、全市第一位,2017年全市移风易俗现场会在郓城召开,中央省市媒体大量报道,河南、河北、江苏、安徽等全国各地人员到郓城参观学习,中宣部《每日要情《农民日报》《中国纪检监察报》《大众日报》《山东卫视》《支部生活》《菏泽日报》国家、省、市级媒体对我县移风易俗工作多次进行报道。郓城县移风易俗做法于2018年被中央领导阅示并给予充分肯定。 二、大力选树乡村先进典型,带动乡风民风实现根本好转。积极倡树文明新风,组织协调各方发挥典型带动作用,近年全县累计评选出万户“五星级文明户”、万名孝德之星、万名好媳妇好婆婆、万户文明家庭美丽庭院,起到了“点燃一盏灯照大片”的作用。以“红星闪闪耀乡村”为题目的报道在中央级多家媒体刊播。 三、超前谋划,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积极推进建设完成了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各乡镇街区分中心,完成了村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大会郓城作了典型发言,2019年郓县被确定为山东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县。 四、调动志愿者团队力量,在抗疫一线发挥作用。推动成立了县志愿服务总队,成立了县直单位、乡镇、村(社区)志愿服务队、专业志愿服务队和社会组织志愿服务队,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号召带领各级志愿服务队伍迅速投入防控一线,捐赠物资、宣传防控知识、摸排查验外来人员、协助消毒喷药,凝聚起全县战胜疫情的强大力量。郓城因志愿服务工作突出,市委、市政府收到来自疫区湖北鄂州的感谢信,市委张新文书记作出批示。 五、无怨无悔,把青春和汗水奉献在精神文明建设中。该同志爱岗敬业,不争名不夺利,一心扑在工作上。自从1989年到城县委宣传部工作,一干就是三十年。期间一个个同事被提拔调出,他没有动心,也曾有几次机会向他招手,他仍能耐住清贫,执着地爱着这个行业。默默挑起同事留下的一副副小担子,兼做多个科室的工作,再加上县委宣传部繁多的文字材料,他经常加班到深夜,常常回家时路灯已熄。当别人开玩笑叫他“众科长”时,他只是笑笑毫无怨言。尽管任务繁重,他负责的样样工作却能走在全市前列,全市四德工程建设现场会、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现场会、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现场会等均在郓城召开,得到领导和兄弟县市高度赞扬。精神文明建设主战场在乡村,他把主要精力放到下入村到户调研、指导、督促工作上。几年下来他走遍了全县每一个村庄,大街小巷、农家村户、沟沟坎坎、田间地头都留下了他的足迹,脸晒黑了,鞋磨透了,炎热的夏天衬衫被汗水湿了一遍又一遍,他从没过苦、叫过累,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地奉献着光和热。 2008年被郓城县委、县政府授予“万名干部下乡先进个人”称号;2013年10月被山东省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组委会授予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优秀组织先进个人称号;1993年1月、1994年3月被郓城县委、县政府授予优秀下派工作队员称号;1994年2月、1995年7月、2015年3月被郓城县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2年3月、2013年3月、2018年2月被菏泽市委宣传部等多部门授予全市“三下多”工作先进个人称号;2019年3月被郓城县委组织部等单位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多次被市委宣传部授予全市优秀宣传干部等称号。郑坤和贫困户讲解政策
郑坤,女, 1985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学历,单县纪委监委派驻三组综合科科长。 作为派驻纪检监察干部,郑坤深知自己首要身份便是做好一名“监督员”。督促驻在单位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监督掌握派驻单位“三重一大”事项等等,每一件事情看似按部就班,但在郑坤眼里,这些工作要常做常新,要带着责任、融入感情开展监督工作。给驻在单位工作人员送达处分决定时,郑坤带着真诚的同理心,深入沟通,耐心疏导,争取达到“打开心结,重拾信心”的效果。 2019年11月份的一个周末上午,郑坤正在家陪孩子,突然接到通知说要扶贫到户,郑坤二话不说,狠心将正玩得开心的孩子撇给老人,着急赶去她所帮扶的四户贫困户家里。从家到贫困户家里,来回要80公里,走访并登记完毕,已是下午3点,过了饭点,街上的饭馆都已停止营业,郑坤饿着肚子赶回家里,看到孩子的笑脸,想着贫困户都挺好的,她已然忘记了饿和累。 郑坤工作起来从来不分份内份外,多干活、干好活就是她最大的乐趣。“没事,交给我您就放心吧”,在单位,这是郑坤常说的一句话。有同事请她帮忙,她总是二话不说就接过来认真完成;领导交给任务,她提前做好准备,认真投入,从不允许自己的私事耽误工作。在全程实地监督驻在单位一项重要业务活动时,郑坤正值严重孕早期反应。她怕同事照顾她而“没活干”,于是没有向任何人透露此事。有次她跟车去外地完成任务,来回400里地,她怕耽误路程和任务,强忍呕吐,努力保持平静,实在受不了,就喝口水,躺在车座位上休息一下。完成任务回到家已是晚上7、8点钟了,这时她才算松了口气,终于不用再掩饰自己的难受了。 在今年年初的“战疫”期间,由于在孕期,单位便没有分派给去一线的相关工作,郑坤从网上了解到县里组织的“爱心助农”活动,便订购了多份蔬菜、水果,分送到自己的亲戚朋友家,既爱心助农渡难关,又解决了亲戚朋友的生活不便。考虑到同事们都到一线参加疫情防控督导工作了,郑坤主动承担起组里的预算编制等工作,她觉得这样至少可以帮助同事们分担一些,也是自己为“战疫”工作出一份力。
赵爱云,女,出生于1972年6月,高中学历,单县园艺街道张黄庄行政村村民。在张黄庄村,提起赵爱云,大家都伸出大拇指:真是位难得的好媳妇!大家都对她称赞不已。
结婚前,婆婆有重度精神病史,而且身体多病,常年卧床不起。在赵爱云的精心照料下,婆婆起居基本正常了。天有不测风云,婚后十年,赵爱云公公因病去世,丈夫的去世对赵爱云的婆婆带来的巨大的打击,原本平稳的病情越发沉重,面对家人竟全然不认识。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打击,赵爱云强忍着悲痛,一边安慰丈夫正常上班,一边主动承担起对婆婆的全部照顾义务,从那时起,马玉凤一人承担起照顾精神异常的婆婆。 由于公公的离世,婆婆病情曾一度加重,精神异常,发作时 ,婆婆发病时,会整夜睡不着,有时还往外跑,赵爱云就整夜地陪着婆婆,生怕发生意外。婆婆睡不着,她就为婆婆捶背按摩。邻居们有时开玩笑说:“这样的婆婆你还看这么紧,跑了省你的事了,赵爱云就说:“如果婆婆走出家回不来了,我和丈夫这样的妈妈也没有了。”婆婆一发病至少得一个星期才能好,严重时要十多天,甚至更长时间,每一次发病,赵爱云都会筋疲力尽。她总是咬着牙为自己打气:“无论有多难,我和丈夫都要让婆婆好好活下去! 结婚几十年以来,赵爱云默默地为这个家任劳任怨地奉献着,丈夫说:“正是由于她的支持,我才能安心地在外面工作。”赵爱云用自己柔弱而又坚强的双肩同丈夫一道支撑着这个在风雨中摇曳的家。现在婆婆病情逐渐好转,一家人和谐温馨,其乐融融。正如邻居所说:“像赵爱云这么好的媳妇,一定会有好报。”祝愿赵爱云一家平安健康,生活越来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