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妙春手,持镜走。
腹之黏膜糜糜丑。
病情恶,诊断何?
几多疑虑,
惑惑惑。
时如旧,人空瘦。
日夜推究终参透。
病魔撤,患儿乐。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
贺贺贺。
那是十月里的一天,滨医附院儿童消化与肾病科收治了一名因全身水肿伴呕吐10余天入院的7岁男孩,洋洋(化名)。
洋洋因严重低蛋白血症,怀疑肾病综合征辗转几家医院诊治无效后,来到滨医附院。儿童消化与肾病科副主任谢庆芝医师经仔细询问病史,全面体格检查,结合当前辅助检查,判断洋洋的低蛋白伴水肿并不是肾脏和肝脏问题,高度怀疑经胃肠道丢失可能性大,建议完善胃镜检查,必要时做肠镜。一般人很难想到,一个全身水肿的孩子,会是胃里出了问题。谢庆芝决定亲自为洋洋急查胃镜。
“我孩子是水肿,抽血、做彩超这些我们都理解。医生,为什么我们还需要做什么八竿子打不着的无痛胃镜啊?”孩子的父母是百思不得其解。谢庆芝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
第二天胃镜结果出来了:洋洋的胃内粘膜广泛水肿、出血,大片糜烂。为了明确诊断,谢庆芝在胃镜下从洋洋胃里取了活检,并联系病理科,叮嘱一定数一下高倍镜视野里噬酸性粒细胞个数。
第四天,病理报告出来了,洋洋的嗜酸性粒细胞个数在一个高倍镜视野里达40-50个。所有的疑惑,一个儿童无痛胃镜检查给出了答案:嗜酸性粒细胞胃炎。诊断明确后,谢庆芝迅速制定了对症治疗方案。从接诊到出院,仅仅11天的时间,洋洋所有的临床症状消失,顺利带药出院了。
一个月后的的随诊、胃镜病理复查显示洋洋已完全康复。
孩子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做胃肠镜?
并不是所有消化系统疾病的孩子都需要做胃肠镜,只有在以下情况下才考虑做消化内镜:
1.反复腹痛,尤其是上腹部、脐周部,一般检查不能明确病因的;
2.反复发作的吞咽困难、恶心或者剧烈呕吐,一般检查不能明确原因的;
3.消化不良症状:如厌食、反酸、嗳气、上腹饱胀、灼热感等;
4.消化道异物或息肉、胃扭转修复;
5.上消化道出血、食管-胃静脉曲张;
6.不明原因的贫血、体重下降;
7.不能用心肺疾病解释的胸骨后疼痛;
8.不明原因的剧烈腹痛、严重腹泻,并出现明显消瘦者;
9.某些消化系统疾病,需定期内镜复查。
消化内镜比常规检查优势在哪?
1.更直观:消化内镜可以直接看到胃肠黏膜的改变。
2.更全面:消化内镜可以看到包括口腔、咽部、食管、贲门、胃、幽门、十二指肠、小肠、结肠、直肠、肛门整个消化道的黏膜改变,不放过任何地方的病变。
3.更清晰:内镜图像为消化道黏膜的真实呈现,借助光源和高清显示器,清晰显示病变;再加上放大、NBI、染色等手段,甚至可以达到显微镜级别,再小的病变都一清二楚;还不受伪影、空气、容积效应、图像重叠等影响。
4.诊断+治疗:消化内镜不仅仅是重要的诊断方法,对于性质不详的病变,还可以取活检做病理,作为诊断的直接依据;更是某些疾病首选的治疗方法,如内镜下止血、异物取出、贲门失弛缓(POEM)手术、食管扩张、粘膜下病变切除等。
记者 彭翠翠 通讯员 张莹莹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