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山东 > 正文

只缘心在此山中 ——李学明的《瞻岱记》

2021-01-05 17:34:08 来源: 网易山东 举报
0
分享到:
T + -

2014年11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他指出文艺创作方面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

五年以后的2019年12月14日,中国当代人物画大家,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李学明先生国画新作《瞻岱记》在泰山脚下举行。如这五岳独尊的“泰山”,一座绘画艺术的高峰横空出世,惊艳画坛。

己亥仲冬,泰山脚下,《瞻岱记——李学明国画新作展》在这里举行。这是关于一个人与一座山的专题画展。这个专题就是“画泰山”。展出的二百余件作品皆是李学明今年夏天用两个月的时间集中完成的。这不能不让人惊讶和感动。惊讶的是如此大批量且绝无雷同的作品竟是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的。感动的是李学明对待艺术的痴迷以及他对泰山高山仰止的艺术情怀。有谁像他那样对一座大山倾注赤子般的热忱,心心念念反反复复地画这座大山?李学明是真正景仰泰山,走进泰山,读懂泰山,与泰山对话,并将自己交给泰山、最后又将泰山精神纳入笔墨之中的画家。一个人,与一座山,深情至此,让人感动。

只缘心在此山中 ——李学明的《瞻岱记》

泰山很难画,历史上留下的佳作极少。原因何在?放在中华文化伦理谱系中看,泰山是以父性身份出现的,他的气质集雄浑、博大、阳刚、含蓄、深邃、高远于一身。如果说昆仑山是中国的神山,上古传说的摇篮,造就了奇伟瑰怪的昆仑神谱,那么,泰山则是中华文化的圣山,他以其奇丽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内涵而成为至高无上的权力的化身,历代文人注入的文化则营造了泰山的文化之魂。相比而言,黄山因为极致的自然美以及明清以后无数文人墨客灌注丰富绚烂的人文内涵而成为标准的新宠。石涛、梅清、渐江、黄宾虹、李可染、张大千、亚明......许多大家都成系列地画过黄山,黄山成为宋元以后山水画的绝代佳丽。比较来看,昆仑山和泰山就极少被古代山水画家纳入自己的笔墨表达范畴,对于昆仑山而言,毕竟这是上古神话传说之山,位于遥远的西域,古人鲜有脚力抵达,难以山水画的形式表达。在古代,泰山则以其皇权的象征而被文人画家所避讳,以诗歌咏唱者多矣,然极少以山水画的形式来表达。当代始有画家画泰山,但相对较少,作品也多以宏大的笔墨叙述为美学基调,或以泰山为蓝本制作大众审美之泰山。李学明登泰山,写泰山,画泰山,将人物画与山水画融会贯通,开辟出新的风气。

只缘心在此山中 ——李学明的《瞻岱记》

李学明在他的文言散文《瞻岱记》中表述了自己和泰山近五十年来缘分,尤其是“昔时,先母一生未涉名山大川。家父殁三年,先母自里中来济小住,诸姊驱车,踏青郊廓。道中止憩,环顾间,先母忽涕然泪下,遥指一山大恸,曰:‘汝父在此山中矣!’言讫,悲泗淋漓。问为何山,或曰:‘此泰山也’。一家大愕,唯围而慰劝,不知所以。岁月飘忽,先母仙去将十五载矣,往事如烟,思之怅怅。”李学明为何将泰山画得这般让人惊叹,根本原因是他将泰山作为自己的精神家园,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山水。一个人,当他将自己的心魂、将自己对亲人的思念、将自己的文化情怀一同放置在一座大山中时,这座山就再也不是之前的那座山了。李学明笔墨的深情、山水的深情、人生的深情,就隐含在这一幅幅或大或小的画中。

徜徉在展厅,一幅幅细读他的泰山系列作品,移步换景,千变万化,处处新鲜,又是那么的统一。

只缘心在此山中 ——李学明的《瞻岱记》

山中有苍松虬柏、碑碣石刻、巨流清泉、灵柯虬枝、古刹寺院......山静似太古,日长于小年。画中人无多,他们或行进,或小憩,或烹茶,或对弈,或对诗,或濯足,或振衣,或静思,或啸傲,或抚松,或摩石,或听风,或观云,或望海,或待日,或消暑,或取暖,或调鹤,或僧话,或戏水,或小寐,或礼佛,或读碑,或乞福,或放怀,或登高怅然望故乡,或简单的发发呆,或立,或坐,或卧,或躺......姿态万千,动作不一,但一律都是松弛的状态。画中气候或丽日高悬,或风雨如晦,或晨曦初露,或日沉月出,一律恬淡的境界。李学明是用笔墨讲故事,他的画是笔墨的蒙太奇。

只缘心在此山中 ——李学明的《瞻岱记》

归纳来看,李学明的这批泰山系列作品大致可分为两类:向山内看的和向山外看的。向内看,画的是山中景行,多为满构图,深邃、丰富、幽杳、深沉,表达的是泰山博大深沉的精神内涵;向外看,画的是一览众山,图式大片留白,奇险、高远、雄浑、澄明、涤荡,让人精神大爽,远弃红尘,表达的是宇宙洪荒的无际无涯以及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生命气象。心性不一样,视角就不一样,视角不一样,审美感受就不一样,得到的泰山山水精神不一样,这不是通常意义上说的泰山精神,更多的是个人和泰山山水与泰山文化之间的关系,而非主流文化系统里的那个让人难以接近难以看清的泰山,而是个人化的泰山、山水化的泰山、文人化的泰山,那里收藏着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正脉。

只缘心在此山中 ——李学明的《瞻岱记》

李学明的笔墨透出浓郁的古意。泰山系列作品中,已出现智能手机、ipad、眼镜、手提包这些信息时代的玩意,观者会心一笑。其实,画什么并不重要,画出古意来才重要。何谓古意?并非画古人、古代场景才有古意,有的人画古人也没有古意,俗不可耐,古意的产生在于心中是否怀古,是否有笔墨的古典精神,现代人和现代生活场景亦可画出古意来。

只缘心在此山中 ——李学明的《瞻岱记》

分析李学明画中古意,原因有三:一是援书入画。李学明的人物画或者说人物山水画、山水人物画,皆以篆书行草入画,以篆书用笔为主、行草用笔为辅,而篆书的书写性更为圆融高古。二是设色古旧。李学明的画,早期使用过色彩,十数年以来,尤其是近年以来,多以水墨为本,略参赭石或胭脂。从李学明的画中可以看出,他喜欢用上了年岁的老墨。老墨块,缓研慢磨,褪尽火气,深沉高古,此又一古雅。三是泰山系列作品中,他将古圣先贤请进了自己的笔墨中:上古有孔子,元代有赵孟頫,明清有董其昌、王渔洋、刘鹗、郑板桥、邓石如、朱尊彝等名士。这些古圣先贤皆是登临过泰山的硕彦鸿儒,李学明之所以画他们,并非简单描述古人登泰山之情状,而是借此与古贤对话,借古贤与泰山深入对话。此又一古意也。

只缘心在此山中 ——李学明的《瞻岱记》

对于中国画而言,古意是笔墨经由古典精神慢慢浸泡出来的味道。昔日石涛论画有云:“今人不能高古,病在只求花样”。这个“花样”,应该可以界定为无源头无原则的创新吧。中国画是个美学的小宇宙,不断吐纳时代发展带来的新的精神,并将这种精神实化为可以感受的“古典”。一味求新,未必得新。入古出新,才是新。

只缘心在此山中 ——李学明的《瞻岱记》

古代中国画分科为山水、花鸟、人物,往细里分更多。近现代画史,山水、花鸟、人物开始互相融合。在李学明那里,他的泰山系列很难说是人物画还是山水画。与以往作品相比,在这个系列中,他的山水越画越大,人物则越画越小,有的需要借助放大镜来欣赏,诸多人物不点睛目嘴脸,只留身影,但通过放大镜看,人物的体态动作皆很传神,甚至看得出人物的情绪是激动,是恬淡,还是惊叹。画笔之下的这些人物,看似点景,实则画面主题。人在天地之间,虽然体量很小,却是重要的存在,去掉这些人物,画中的山水大为逊色,去掉山水,人物也失去了大部分神采,实在是山水与人物的最佳融合。

只缘心在此山中 ——李学明的《瞻岱记》

需要注意的是,李学明不仅将他的人物“隐”在画中,就连他的题款钤印也极少占用画面空白,而是隐在画面中的某一块石头、某一处淡墨中。看似无人之境,但实在是有我之境。除了对诞生于鲁地的传统儒学的修养,李学明也深谙道禅哲学对于中国画的重要作用。在他的画中,山水与人之间设置了多重对比:虚与实、远与近、黑与白、有与无、线与面,彼此观照,相互生发。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对比,泰山系列作品才更有深度更有意味。

只缘心在此山中 ——李学明的《瞻岱记》

4

为了寻找新的艺术语言,当代很多画家都在探索,试验,做了很多尝试,但无论怎么尝试,最终都要落脚到笔墨语言上来。我们来到了一个观念爆炸的时代,开口闭口观念,但是否具体落脚到中国画本体尚待论证。需要强调的是,当代中国画的发展恐怕还是要回到笔墨这个根本问题上来。这是一个画家在他把需要下的上述功夫都下过之后,所面对的根本性问题。说到底,作为艺术之一种,中国画就是要用非常个人化的东西进行非常“传统”的呈现,这就是一个艰辛的寻找语言的过程,因为任何死守传统或蔑视传统都是对传统的背叛。“笔墨当随时代”是中国画亘古不变的美学原则,那些已经有过的语言表达方式,都存在于“那个时代”,而非适应“这个时代”,不适应,就不足以把“这个时代”表达出来,势必要求画家寻找和创造新的语言。我们的画史,就是一个不断寻找和创造新的语言的历史。

找到泰山,读懂泰山,将人放置于泰山之中,将泰山放置于人心之中。李学明找到了表达泰山的语言,并能自如运用这个语言。

只缘心在此山中 ——李学明的《瞻岱记》

李学明看似憨厚木讷,其实是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有一颗文心,才华横溢,却极少示人。他的文笔很有亮度,所作诗文怀素抱朴饶有明人散文韵致。李学明也通音律,弹古琴,精书法,做木匠,造园林,是个能创造古意、生活在古风里的人,天性含蓄的性格让他从不张扬,外人也极少知道他是十项全能的大家,就像他在自己的散文《泰山岩岩》所说的:“泰山矗立在山东大地上,这个地域的人和泰山似乎有着惊人的相似,这种相似就是含蓄、内敛、坚毅和厚重,不轻易让人知道自己......”李学明是儒释道文化孕育而成的中国画尤其是人物画大家,放在画史中考量,他是具备充足脚力走向巨匠之路的。

大凤2019年12月15日夜于石头小记草堂

只缘心在此山中 ——李学明的《瞻岱记》

只缘心在此山中 ——李学明的《瞻岱记》

只缘心在此山中 ——李学明的《瞻岱记》

只缘心在此山中 ——李学明的《瞻岱记》

只缘心在此山中 ——李学明的《瞻岱记》

只缘心在此山中 ——李学明的《瞻岱记》

只缘心在此山中 ——李学明的《瞻岱记》

只缘心在此山中 ——李学明的《瞻岱记》

鲁地的行走㊷——川贵赣鲁四兄弟

鲁地的行走,不限于鲁地。行走者王鲁地,男,七零后,山东省莘县人,现居济南,中共党员,毕业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行政管理系。曾为文学青年,码字为生,省级行政机关下海后,依然不忘文字情怀,笔耕不辍,有几本书出版发行。喜欢行走,在追求财务自由,时间自由的同时,努力追求灵魂自由。长城传媒创始人,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客座教授,全运会火炬手,世界三极旅行探险者。

鲁地的行走,跟着鲁地一起行走天下。从北极点到南极长城站,横渡长江,畅游黄河,汉江,沅江,乌江,鸭绿江,太极湖……穿越可可西里无人区,单人单车一万公里拉萨朝圣。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写万字文。涉及旅行探险,老酒美食,亲朋故交,风土人情,历史地理,文物古迹,正史传说,抚今追昔,寻幽探古,诗和远方,还有野泳。不关风月,也无关利益。纯属玩儿,一种生活方式。

王玉振 本文来源:网易山东 责任编辑:王玉振_jn01
分享到:
跟贴0
参与0
发贴
为您推荐
  • 推荐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时尚
  • 科技
  • 军事
  • 汽车
  • 房产
+ 加载更多新闻

【TED】怎么就你减肥比别人难

热点新闻

态度原创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返回新闻首页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