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 童 福 利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民族的未来。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特殊儿童群体,滋养每一朵蓓蕾灿烂绽放,饱含着党委、政府的殷切希望,也是民政工作目标所向。
“十三五”以来,济宁市各级民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儿童福利工作的指示批示精神,始终坚持“儿童优先”和“儿童利益最大化”原则,不断完善儿童福利保障体系,加大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力度,提升孤残困境儿童保障水平,努力让孤儿、病残、留守等特殊困难儿童共享阳光和温暖,全市6695名留守儿童、13280名困境儿童全部纳入动态监护范围,2453名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受艾滋病影响儿童得到基本生活保障,3483名重点困境儿童家庭享受生活补贴。
2020年全省儿童福利经验交流会在我市泗水县召开,留守和困境儿童关爱保护“1443工作模式”被民政部、省民政厅发文推广,得到市政府通报表扬。汶上县被民政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确定为“护童成长”儿童服务体系建设试点。
强化组织领导
事业发展基础持续巩固
坚持政府主导,把留守和困境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作为市县乡政府重要工作内容,落实县乡属地责任、有关部门监督指导责任,形成齐抓共管、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济宁市政府连续多年将儿童福利工作纳入为民所办实事项目和政府工作报告,市县两级全部建立了由政府分管领导为总召集人、30多个部门单位为成员的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健全了动态管理、关爱服务、兜底救助、财政投入、督查考核等制度机制,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在资金投入方面,给予重点倾斜保障,“十三五”期间市县两级财政累计投入7000万元,用于各类困难儿童的基本生活保障、服务机构建设和政府购买服务,整合各相关部门工作资金,对符合条件的工作站、活动站给予经费支持。
在工作力量方面,着力发展基层队伍,139个乡镇(街道)配备161名儿童督导员,所有村(居)配备6640名儿童主任,建立健全了儿童专干人才全员培训、定期奖惩、业绩评价、监督管理工作机制,探索儿童主任津补贴制度,推动农村留守儿童服务保障能力持续提升。
完善制度机制
生活保障水平大幅提高
济宁市先后出台《关于建立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的意见》《关于加强孤儿保障工作的意见》等10多个政策文件,涵盖生活、医疗、教育、安全、司法、就业等多方面保障内容,全方位保障儿童生存发展权益。
建立起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适度普惠动态增长的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全市重点困境儿童、社会散居孤儿、集中养育孤儿保障标准达到每人每月不低于980元、1400元、1960元,较“十二五末”分别增长227%、94%、63%。明确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认定标准和流程,按照社会散居孤儿标准纳入保障范围。
把坚守儿童福利领域安全底线摆在突出位置,创新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机制,市县两级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实现全覆盖,对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受到家暴或暂时无人监护的未成年人实施救助,承担临时监护责任。
注重政策衔接和机制整合,将困境儿童优先纳入慈善帮扶、临时救助、医疗康复和教育资助体系,发挥政策叠加效应。
拓展服务阵地
成长成才环境日益优化
积极发挥民政部门牵头作用,联合教育、公安、妇联等八部门开展“合力监护 相伴成长”关爱保护专项行动,帮助落实家庭监护、强制报告、落户登记、控辍保学等责任,基本杜绝了儿童无人监护现象。
积极推动市社会福利中心向“养、治、教、康”融合发展,成功开设特教班,评定为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机构。新建大型儿童阳光房,建筑面积约500平米,配置了海洋球池、多功能城堡、滑梯、蹦床等儿童游乐设施,解决了阴雨天气孤残儿童活动场所不足问题。新建家庭式儿童公寓6所,配备家具家电等生活设施,用以开展居家式家庭寄养工作,给孤儿们营造了家庭成长氛围。
开展“爱心妈妈”“牵手关爱行动”“四点半学校”等系列关爱服务活动,各类志愿者结对帮扶留守儿童5.5万人次,组织2500余名儿童参加冬、夏令营和游学活动,对29所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的72名心理辅导老师开展培训,在14所留守儿童较集中的学校设立心理辅导室,成立市级心理援助协会和青少年心理健康指导团2个公益性专业社会组织,成员300余人,开展帮扶服务5100余人次。
承办全省“精准扶贫暖人心·传递大爱正能量”公益救助活动,实施“孤儿医疗康复明天计划”“福彩圆梦·孤儿助学工程”,尽最大努力让儿童享受有效的康复治疗和同等的教育水平,累计1000余名孤残儿童从中受益。
统筹多方资源,按照“有场所、有设施、有专人、有队伍、有制度、有活动、有资料”标准,建设“儿童之家”1038处,为亲子活动、课余看护、心理疏导、帮扶支教等提供活动平台。
鼓励社会参与
专业服务供给更加多元
民政、财政、教育、妇联等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困境儿童保障中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作用的实施意见》,通过县级政府购买、乡镇政府使用的形式,大力推动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岗位,作为开展儿童关爱保护的专业力量。
强化项目运作,采取政府购买、政府补助、公益创投等多种方式支持社工机构研发和策划服务项目,提供专业化、精准化、个性化的帮扶服务。孵化培育了泗水县微公益协会、梁山县大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济宁市运河义工服务协会等一批专业服务困境儿童的社会组织。
泗水县微公益协会的“微爱1加N成长计划”项目,被评为“全省最具影响力慈善项目”,并获得“中华慈善奖”提名,让2138名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受益。其中“带你看世界”活动,通过研学游丰富孩子们的阅历和见闻;“微爱妈妈”活动,由志愿者与孩子结对,通过课业辅导、亲情陪伴、心理慰藉弥补孩子缺失的母爱。
梁山县大义社工协会实施“社工一对一助力滩区儿童”项目,采取“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第一书记+扶贫干部”的方式与2000余名孤困儿童进行结对帮扶,为他们的成长保驾护航。
济宁市运河义工服务协会开展了“五防”安全课堂、彩虹村助学等服务,组织56位讲师,为80所学校、37所幼儿园、46个社区授课,通过防性侵、防拐卖、防校园暴力、防灾害、防意外等知识讲解,提升儿童安全意识和防护技能。
来源:济宁民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