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滨州市林长制工作持续推深做实,取得丰硕成果,为生态滨州建设做出突出贡献。
一、高位推动,机制
二、厚植底色,全域增绿。以林长制工作为依托,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落实,与北京林业大学联合举办第九届黄河三角洲绿化苗木博览会,就白蜡国槐种质资源库和产学研基地建设达成协议,加快推进了黄河三角洲耐盐木本植物良种基地项目建设。2020年,全市累计完成年度合格造林面积15.5万亩(占总任务的155%),道路绿化515.9公里、水系绿化251.4公里、农田林网12.17万亩、林下经济4.57万亩;新创建市级森林乡镇10个、市级森林村居100个,为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打下良好基础。推进实施“幸福黄河工程”,高标准建设黄河风情带,打造一批“美丽河湖”,加快黄河植物园建设,新建续建城市公园、口袋公园40处,新增绿地65万平方米,建成各类绿道34.3公里。
三、多措并举,同心护绿。森林防火方面,全市837名扑火队员在岗待命,志愿者队伍100余人在林区开展义务巡检、宣传;派出包保干部281人加强森林防火工作。结合视频林火监测和人员巡护,基本形成了“高山视频、监测瞭望、地面巡查”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立体预警监测网络体系。成立督导组,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森林防火专项督导检查,全市未发生森林火险。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方面,按照“政府主导、属地管理”的原则,加强监测普查,严格检疫执法,开展了综合防控,加强普查监测预警,全市共设立监测点160个,建立和完善虫情日报告、周报告制度,编发《林木有害生物情报》14期,及时发布疫情预测预报和防控技术意见,监测覆盖率达到100%;采取了“飞机防治为主,人工防治为辅”的科学防治模式,防治面积62.48万亩,防治率99.97%;强化林木种苗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监管,狠抓源头管理、档案管理,种苗产地检疫率达到100%。截至目前,全市未发生大的林业有害生物灾害。
四、互促共赢,增收用绿。创新打造特色片区,培育重点企业,盘活林业经济发展。惠民万亩花木示范区二期打造5100亩精品工程,树种配置达到64个,栽植苗木24万余株,设置景观造型区、容器苗区、花灌木区、彩叶树种区、乡土树种拓展区5个功能分区。麻店镇鑫诚农业新栽植接骨木236亩,姜楼镇奇景农业150亩绚丽高杆海棠,淄角镇杨家村150余亩大规格白蜡高标准种植基地,孙武街道260亩杜梨和秋火焰种植基地,石庙镇北宸达园280余亩楸树种植基地,均都有较高的生态价值和经济效益。“惠民白蜡”“惠民国槐”等已形成区域品牌优势,连续成功举办9届黄河三角洲绿化苗木交易博览会,放大苗木品牌效应,使惠民县成为全国驰名苗木集散地,独具特色的林业产业也是我市脱贫攻坚战的支柱产业之一。
五、智慧管理,科技逐绿。搭建智慧林长制信息管理平台,成为全省第二个正式开展林长制信息化工作的地级市。深入探索自动化、智能化办公,整合全市林业信息,打破横向信息壁垒,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依托林长制网格化责任体系,基于全
记者 张贵英 通讯员 李文娟 李世超 刁会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