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的脚步越来越近了,在历史悠久的济宁,辞旧迎新的地方风俗,虽然没有春节那样凸显,却也在这个不同寻常的年份,从民俗的外在形式到内容,都与往年不同,市民文化在内省与反思中经历了蜕变,在新时代有了新的表达。
在一系列的变化当中,民俗的内核与精神性有了新提升,东方圣城在流光溢彩中走向了充满希望的2021年。
“这是我过的最安静舒适的一年。”不少市民有了这样的感慨。在年度民俗采风的春节时段,《文化周末》记者耳闻目睹最多的,是新冠疫情全球肆虐,让大家从过年起就普遍养成了“宅”文化心态。在疫情防控形成了人人参与、人人自觉的局面之下,这达成了一种共识,而随后的复工复产,也在有条不紊中开启了稳步推进模式。
不平凡的这一年,尤其是整个上半年,多数市民“不敢”出门。
受新冠疫情影响,隔离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家待着就是为国家做贡献”,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共鸣。有感冒发烧等疑似症状的自行隔离,往返中高风险区域的,不仅要自觉居家隔离14天,还要到辖区卫生室等防疫站点,做血清及鼻咽试纸抗体检测。
没有疑似症状的市民也积极配合,在家散步、跳舞、做饭、拍视频,甚至别出心裁地数着家里有多少块地砖。“今天竹叶晃动了1693次,小鸟叫了167声,飞来飞去196次。”市民周女士表示,在家宅着,是放空自己的绝佳时机,每天细致地观察生活,颇有古代妃子被关在冷宫里自得其乐的感觉。
随着抗击疫情意识的逐步增强,去公共场合戴口罩、测体温、看健康码,也成了市民自觉遵守的文明条例。
有些市民则是不愿出门。“平时经常出差累得要命,好不容易放个长假,可不得在家多待几天。”春节期间,在一家器材加工公司工作的渠先生这样对记者说,过去一年,他过的相当安静舒适。“往年正月,都是被鞭炮炸醒,我们小区隔音不好,哪一家放鞭都得把我吓一跳。今年过年就不一样了,一觉睡到自然醒,真是难得。”渠先生说,即便没有新冠疫情影响,今年他也不愿出门,在家多陪陪家人,难道不是更好吗?
大家不约而同的宅到家里,一些过去丢弃的传统手艺就重新拾起来了。“家里好多年没过油炸丸子了,我炸的丸子,又脆又好看。”市民钟女士今年专门在网上学了花糕和炸丸子的做法,和面制作馅子,每一样菜都蕴含着几千年的饮食文化,想做好并不容易,但她和家人都乐在其中。
交通网快速发展,让地域间的辽阔无形中缩小,旧年俗中的刻板也就随之不见了。
“年初二别回来了,知道你们心意就行了,也别乱串门,在家好好待着。”今年大年初一,家住高新区绿色家园的刘女士和母亲视频,本打算第二天回娘家,却被母亲告知年初二“不想见面”。刘女士说,儿女孝顺不在一时,年俗是灵活多变的,平时多走动走动,天天都是过年。
今年春节前夕直至春节后的一段时间,大家都在反思,过年一定要热闹吗?家住任城区的张先生有着自己的想法。“我们小时候缺吃少穿,过年就想穿个新衣服,要个压岁钱。那时候一过年就快乐得不得了。”张先生表示,参加工作以后,繁忙的工作和快节奏的生活,本身就让人身心疲惫了,过年不仅休息不了,还要处处喝酒应酬,反而比以往更累了。“我很长一段时间都害怕过年,还不如过个普通的周末让人放松,平时已经够热闹了,现在过年应该追求安静和舒心。”今年,张先生向身边朋友发出倡议,以后过年要减少饮酒和应酬,多些对家人的陪伴。
科技进步,早已成为过年习俗时尚元素。家庭微信群抢红包,过年集福领红包等,都让人乐在其中。“各平台集福的活动,加起来就领了几元钱,家庭群和工作群的红包抢了有几十块钱,我自己也得发了一百多元的红包。”家住高新区的邢先生说,这些都是有了手机以后,才有的过年娱乐活动,尽管不是老年俗,但是一样备受欢迎,也有着沟通人心的作用。
城市里的装饰,拔地而起的高架桥,让济宁的面貌焕然一新。
比如过年期间,济宁市区各主干道亮起的彩灯。回望2020,不少市民都认为,今年节假日花灯和街灯的质量,较之前有了明显提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灯牌,LED的标牌,福鼠的灯形,都给人以美的享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各主干道路也有了不同亮灯主题。红星西路上,有红色的星星和红色的灯笼,红星中路是一片亮黄色,红星东路则是蓝色和紫色的灯海。火炬路高架桥上,则是红色中国结作为点缀,配以不断变换颜色的彩灯。
尽管疫情带来的影响还在持续,但市民对美的渴望与喜爱,并没有因此消退。
上半年,在人民公园、任城湿地公园、百花公园、儿童乐园等地点,前来拍照的市民不在少数。戴着口罩在花灯下留影,是今年春节特殊形式的真实写照。“以后看到这些照片,也能第一时间想到,2020年我们经历了全球性的疫情,希望我们和祖国一起健健康康,越来越强大。”
今年的采购,一直备受关注。记者在全年时段走访市区超市了解到,今年年初,疫情让不少市民开始囤货,很多超市一度出现货架被一扫而空的景象,但后期补货均较为及时,蔬菜和肉类食品价格并没有出现大幅度增长。伴随着疫情得到控制,市民的商品采购也没有所谓的“报复性消费”,整体平稳有序。
原定的庙会、灯会等活动被取消,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场合被临时关闭,并没有降低市民对文化的需求期待。
在中德广场门前,一场特殊的“音乐会”准时开启。这个团队叫“快乐要大声唱出来”,队员都是中德广场附近的居民。“我们都不是专业的,但都对唱歌十分热爱,每天都会来唱,风雨无阻。”发起人吕奉秋告诉记者,希望通过戴着口罩唱歌的演唱形式,为市民加油打气,鼓励大家克服困难,拥抱春天。虽然“观众”仅有寥寥几人,但话筒一摆,就是舞台,歌声一出,人人都是明星。“你是谁,为了谁,我的战友你何时回?你是谁,为了谁,我的兄弟姐妹不流泪。谁最美,谁最累?我的乡亲,我的战友,我的兄弟姐妹。”《为了谁》等经典曲目,引得大家连连叫好——这是正月初一记者街采时看到的场景,虽然彼时大家不知道疫情要持续多久,但大家都充满希冀,盼望着日子能尽快恢复正常。
2020年度民俗的话题,从今年的元旦前夕,到今年春节,再到又将迎来新年,《文化周末》记者在长线观察、街采和入户调查的全程中,读出了人们的紧张有序、淡定从容和对来年美好生活的期盼。
在传统民俗的传承中,人们自然而自觉地融入新时尚、新风俗的认知力和认同力,是显而易见的。
“往年元旦假期,都是在家休息,2021元旦准备带着家人去武汉旅游。”市民熊女士说,新年就要有新面貌,随着疫情在国内得到控制,想出去“撒野”的心又动了起来。
“2021年,我希望我的小超市能多挣些钱,补贴家用。”任城区一家便民超市的店主赵女士说,因为新冠疫情,小超市生意上半年受影响严重,下半年好了许多,但仍不如前些年光景好。赵女士说,经历了今年的“大风大浪”,以后无论经历什么都不会害怕了,相信疫情很快会过去,相信大家的日子都会慢慢变好。
“2021年,我还是想多跑跑步,身体健康了,什么都不怕!”市民张先生是马拉松运动爱好者,今年因为疫情,几乎所有马拉松活动都取消了,尽管如此,他还是坚持每天到附近的公园慢跑。张先生说,如果“困难”“艰苦”是2020的形容词,那么2021的形容词一定是“坚定”和“希望”。
回溯过去的这一年,市民生活的文化新风,吹拂在这个城市各个角落。随着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生活也逐渐恢复到了常态。新旧民俗的交织融合,聚集了强劲的文化内生动力。对于即将到来的2021年,大家充满了期待。
来源:济宁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