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希望所在;攻坚,力量所在,奔小康,目标所在。决战脱贫攻坚,营里镇用“脱贫四问”精准作答。奔向幸福的路上,营里不落一人!
“你总是过来给我们送这送那,打扫屋里屋外,我也不知道怎么报答你。”
“这是我应该做的,以后有什么需要尽管开口!”
与贫困户拉完呱,营里镇包村干部王宗增又匆匆往下一户家中走去,做好贫困户走访,是他每天的例行工作之一。像王宗增这样的包靠干部,营里镇还有许多。近日,营里镇包村干部全体下沉到村,对79名档外低保户进行逐户走访排查,对照“两不愁、三保障”标准,分类统计、因户施策。
在精准识别贫困户过程中,容易出现第一颗扣子“扣不准”的问题,今年以来,营里镇紧扣贫困人口识别标准,抓建档程序精准识别,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严格按照“一核、二看、三比、四评议、五公示”的贫困人口识别程序,按年度认真做好贫困人口新识别、剔除、自然增减等动态管理工作,严把程序关,不断完善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安排11名干部包靠全镇499户贫困户的信息录入工作,公开、公正解决好贫困人口精准识别的问题,真正做到建档立卡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并充分结合贫困类型和实际需求,因户制宜制定帮扶举措,实现“一户一策”帮扶计划贫困村、贫困户全覆盖,并适时根据户内变化进行调整优化,做到了把脉问症、对症开方、精准施策。
营里镇东浊北村贫困户杨三东由于脑梗瘫痪在床,吃喝拉撒全在床上,包靠干部杨杰就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不怕脏、不怕累,无论每天的工作多忙,都会抽出时间到杨三东家里看看,帮助他打扫卫生、换洗衣物被褥,在将他送往养老院后,杨杰仍会不时去看望他,一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
看到贫困户的房屋漏雨,第一时间联系队伍整修房屋;注意到贫困户院内卫生较乱,立马下手整理卫生;了解到贫困户有工作需求,迅速联系帮扶岗位……今年以来,营里镇坚持将精准脱贫作为“一把手”工程,建立了“镇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包片领导、总支书记为直接责任人、帮扶干部为具体责任人”的工作机制,着力促进党建工作和精准脱贫“捆绑式”推进。营里镇坚持发挥党员领导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以镇党政班子成员为主体,为全镇5个总支明确包片领导和包村干部,为各村配备优秀党支部书记,通过明确“任务书”,绘制“作战图”,形成了上下衔接、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的责任体系。
走进营里镇现代农业产业园,数十座崭新的温室大棚整齐划一、蔚为壮观,周家庄子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程云香正在棚内忙碌着。“在这里打工,不仅一个月能多赚好几百块钱,还能照顾到家里,两全其美!”
营里镇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499户,823人,其中具有劳动能力的约有200人。营里镇找准产业转型的着力点、突破口,先后发展了现代农业产业园、杨柳园区、道口园区等特色农业产业园区,可为周边村庄提供500多个工作岗位,常年可吸纳1000名长期和短期务工者到园区从事农业劳动,在实现农户创业增收的同时,拓宽了部分贫困群众就业渠道,促进了脱贫质量的稳步提升,实现了“多方受益,一园双赢”。
紧贴贫困群众需求,进行家居环境、生活条件、医疗保障提升,不断巩固脱贫质量;将脱贫工作与“美丽庭院”工作相结合,帮助贫困户开辟“庭院小菜园”,既美化环境,又可以增加收入;创新“村级扶贫专岗”就业扶贫互助模式,充分利用就业专项资金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不断强化脱贫光荣的正向激励,破除贫困群众“等靠要”陈旧思想……紧紧围绕贫困户需求,不断改善生活环境,落实各项政策,切实推动扶贫工作扶在“需”上,扶在“根”上,扶在“点”上,扶在“心”上,成为营里镇脱贫攻坚的重要措施。
“帮扶不仅是在物质上帮助,更多是精神上的变化。”帮扶干部李守刚在帮助贫困户完善硬件设施的同时,更加注重精神帮扶,他经常将贫困聚在一起举办“扶贫小课堂”,通过脱贫典型切身变化的展示,帮助贫困户树立起进取意识、自强意识和致富意识。
“我们不能把他们当作贫困户去看待,他们就是我们身边的大爷大妈,兄弟姐妹,是我们的家人,先要尊重他们,再尽最大能力去帮助他们。”帮扶干部王加国也有自己的“独门绝技”。
今年以来,营里镇建立起多渠道全方位的监督体系和最完善的考核评估体系,为脱贫攻坚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营里镇成立了包片领导牵头的五支专项工作组,对所负责的贫困户层层排查、逐级过筛,形成了帮扶干部——材料筛查小组——包片领导为主要内容的三道“筛查线”,对存在的问题细致筛查,落实了第一道“整改线”;成立了工作小组,逐户验收贫困群众脱贫成效,通过检查硬件设施、环境卫生情况,及与贫困户谈心,及时发现尚未解决的问题,并第一时间反馈给帮扶干部,落实了第二道“整改线”;结合黄牌警示教训,举一反三,逐个对照分析建立问题台账,帮扶干部对照台账剖析自查,落实了第三道“整改线”。
一张张洋溢着幸福的笑脸,已成为营里镇绿水田园间一道美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