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青岛和呼和浩特就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战略签约,为宣传推广内蒙古民族文化艺术,推动青岛与青城文化艺术交流和文旅发展,新年到来之际,由呼和浩特市区域经济合作局、山东省内蒙古商会、青岛演艺集团、呼和浩特演艺集团共同主办,呼和浩特民族演艺集团民族歌舞剧院演出的大型舞剧《驼道》于12月18日、19日在胶州剧院进行演出。
民族舞剧《驼道》用民族的眼光、现代的视角再现了古丝绸之路对国与国之间的经贸往来、文化交流与和谐共赢的深远影响。本剧充分运用蒙古族、哈萨克族、汉族等民族的艺术元素,通过极具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舞段展现出商贸互通带来的经济繁荣发展,以茶为引、以驼为针、以商道为线,将发生在“草原丝绸之路”上的一段段“驼道茶情”融汇成一幅幅“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地域风情。
“呼和浩特的前身归化城,是万里茶道的东方起点,是运茶史上最大的货物集散地。”《驼道》的导演孔德辛介绍道,“这段历史值得被记录、被了解、被展现。”
在环环相扣的紧密情节中,充满戏剧张力的每一个剧情发展都为舞段的呈现提供了合理的平台,让舞剧中这个最鲜明的表现手段充分展现属于它的独特魅力。而作为躯干上一块块“肌肉”的具体舞蹈段落,无论是展现大漠雄浑、驼队跋涉景象的驼舞,踏上远途之前神圣庄重的敬舞、描述江南茶园别有一番清新情韵的采茶舞,还是刻画金花银花迥异性格、描绘两对轻年男女各自情愫流露的双人舞,体现银花失去亲人悲痛欲绝的单人舞等等,都在剧情的架构下恰如其分地发挥出它们应有的作用。它们或生动刻画了人物性格、或逼真展现了历史背景与自然环境、或反作用于整体剧情推动了故事的进一步发展,无不一一为观众展现出本部舞剧中剧情与舞段的圆满融合,最终实现该作品的艺术初衷。
在当前全球化的语境下,在我国“一带一路”发展的重要时期,《驼道》一剧从它被策划出炉的那一刻开始,注定就承担着一个宏大主题的解构与开掘。剧中铺设了丝路驼道纵贯东西与人物个体命运走向两条线,无形中也契合了该剧对时代现实的呼应,以及对人类精神家园本质的探索追寻。
《驼道》积极汲取历史与现当代民族舞蹈艺术的精华,通过对草原丝路这段独特的历史风貌的综合展示,传达了编创者对丝路精神、对驼道情怀的热情讴歌和深情追忆,以及对八百年多年前行走在这条艰辛远途上的人类群体的崇敬与感怀,同时也为舞剧艺术的百花园增添了又一部深入阐释民族文化精髓、彰显中国精神的优秀作品。
导演孔德辛介绍说,《驼道》中有一个贯穿全剧的道具设计——叮咚作响的驼铃。这件饱含寓意的道具不仅串联了故事情节、呼应着全剧首尾,它于全剧更起到一种精神引领、画龙点睛的重要作用。驼道行程的起始有驼铃的召唤、驼队艰难的行进中有驼铃的催促,遭遇险境有驼铃的助佑,怀念亲人有驼铃的陪伴,身处困境有驼铃的引领,归途上叮咚作响的驼铃再次被高高举起,如一枚高擎的火炬,照亮苍茫丝路,传承使命与希望。无论是小小的驼铃,还是漫漫的丝路驼道,舞剧的编创者们都期望借助这些具有深远悠长意味的事物来传导他们对于人类精神家园的回归与关注,这也使《驼道》本身具备了另一种更为超拔的艺术审美品格。
呼和浩特民族演艺集团民族歌舞剧院是内蒙古自治区独具特色、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艺术表演团体,并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未来将继续秉承“出精品、出人才、出形象”的理念,在传承民族艺术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少数民族音乐歌舞新成果,努力打造适应新形势的艺术精品,弘扬和传承乌兰牧骑文艺轻骑兵精神。
来源:大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