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大如年。
12月21日,冬至,青州市庙子镇杨集庵村,老彭和老伴包了白菜肉馅儿水饺,招呼全村的人一起来吃。之前的19日,大众日报淄博融媒体中心记者与淄博潍淄骨科医院(以下简称潍淄医院)派出的帐篷医疗队,刚刚给他们送来了面粉、食用油和肉,还给全村仅有的11名老人检查了身体。
山路积雪,崎岖难行。
山谷里乱石上覆盖白雪,需要谨慎前行。
上山的路非常艰险,医务人员常常需要手脚并用才能通行。
上山的陡坡铺满积雪,救护车前行遇阻,医护人员纷纷下车推行。
救护车被阻山前
一脚踏两地,鸡鸣两县闻。杨集庵就在淄川和青州之间。
12月19日清晨6点,张店刚下过雪,人行道上结了一层冰。
“这路还能走吗,是不是取消活动?”赶往集合地点的途中,记者心里充满对未知旅程的担忧。
“下雪也要去,一定要在冬至之前给老人把包饺子的物资送上去。”潍淄医院陈百山院长告诉记者,当天一定赶到杨集庵村看望村里的老人。
此时,本次活动的微信群里非常热闹,大家正在议论早上吃什么,而本次活动的“登山技术指导”王晓明,一再提醒大家多带一件衣服,注意保暖。
一路上还算顺利,但是到达柏树村之后,状况就出现了。
12月19日上午9点,车过柏树村,驶入山区的土路。一个很陡的土坡前,我们一行三辆车被挡住了。坡道上的积雪意味着麻烦的来临,淄博市登山协会的“橄榄树”率先发动汽车冲了上去。虽然非常惊险,但仍然艰难通过了。接着,全体人员下车之后,记者的别克商务车也勉强爬了上去。但最后一辆潍淄医院的救护车两次被卡住了。
“所有人下车,我们一起推上去。”陈百山院长身先士卒,开始推车。车轮狂转,无奈雪后的陡坡很难着力,车轮都磨出了胶皮味,但车仍然在原地打滑。
陈百山被泥浆雪水溅了一身,救护车也只爬了陡坡的三分之一。
“不行,这辆救护车是后驱的,通过能力不如前驱的车辆。”大家经过商量,只能将救护车停在坡下,从这里开始步行上山。
“马上把车上的物资和医疗设备转移到商务车上,大家集体步行。”在王晓明的指挥下,记者一行和8名潍淄医院的医护人员踏上了去往杨集庵的旅途。
“大约多长时间能到杨集庵?”陈百山院长询问。
“如果按照咱们队伍的速度,一个来小时吧。”一位淄博市登山运动协会的成员告诉他,从这里开始出发,大约有5公里的山路。
“登山界麻瓜”的5公里山路
一开始,大家还非常轻松,毕竟有商务车在前面拉着装备,但是到了山下,路开始难走起来。此时,商务车上的装备也背到了每个人身上——真正的考验来了。
淄博市登山运动协会的专业山友“三棵树”“橄榄树”“太行山”等人,为我们能到达目的地提供了专业的有利保障。在我们空手走路都费劲的时候,他们一人扛着一桶油,还有一袋面粉,跑在了前面。
“登山一定要背双肩包,把两只手空出来,不是专业的人士,也不要拿登山杖。什么也不如你的手更能保障你的安全,要是感觉要摔倒,一定不要用手撑,先坐下来,让屁股着地……”一路上,王晓明在大家耳朵边一个劲循环播放安全知识,还不断帮助双腿已经颤抖的几位“登山界麻瓜”涉过险境。
开始进山的路非常险峻,虽然有几位登山大神的支持,无奈我们带的设备太多,潍淄医院的司机成师傅背起了彩超设备和一袋20斤的面粉。
“成师傅当过兵,这回可帮了大忙。”陈百山告诉记者。
背着几十斤的物资,成师傅来到半山腰,豆大的汗珠铺满了额头和脸颊。几位医护人员也陆续赶了上来。
此时,突然出现意外,一位队员背包带子断了。大家纷纷动手帮忙,陈百山院长也背起一大包物资。
现在想来,发生意外的地点距离杨集庵村已经不到500米,但这个时候,大家已经到了最疲乏的时刻,记者已经出现眼前发黑的状况。
老彭的腿病
终于来到了杨集庵村,这是一个山顶上的村落,怪不得号称“青州小西藏”。
“昨天,王晓明就跟我说,他今天要来。他来了吗?”一位大娘站在高台之上,一边询问,一边张罗大家坐下喝水。
“这位是老彭的老伴,老人姓李。”这时,已经多次来过这里的王晓明开始给潍淄医院的医护人员介绍起了该村的情况。
现在时间指向中午11点半,登协队员们脚下不到一个小时的山路,我们这些业余人士走了近两个小时。
这时,潍淄医院的医护人员表现出极高的职业素养,很快就在老彭的家里清理出三个地点,开始了义诊。
用炉火先烤一下,可以让膏药发挥更好的效果。
陈百山将膏药给老人贴上。
老人们看完病都收到了一份礼物——台历。
彭青业正在接受第三次血压测量。
李捷正在叮嘱一位老人要按时吃药。
“这张床可以做彩超,那边的床前挂上帘子,可以做心电图。”陈百山院长跟内科主任李捷坐在门口的小桌前,开始了初步的诊断。
老彭家陆陆续续来了9位老人,他们昨天就听说当天要来一帮子大医院的大夫,所以一大早就等着。
老彭叫彭先收,所有的山友都亲切地称他为老彭,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老彭身份证上的这个名字。
“我这条腿很疼,不知道怎么回事,你给我看看?”彭先收告诉陈百山,自己一直担心这条腿,不知道为什么总不让自己好受,想着法子跟自己过不去。
“你晚上躺下疼吗?”今年,81岁的彭先收耳朵听力下降,陈百山需要在他耳朵边大声吆喝,才能勉强沟通。
“你这是骨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你这腿骨变形了,最好的办法就是置换,把这个关节换了。换成不锈钢的。”陈百山说。
“那个能走吗,咱没钱咋换?”老彭说道。
“你想好了的话,我们可以免费帮你换。光靠贴膏药和服药,只能减缓一部分痛苦。”陈百山说。
“就是解决一部分,全面消除,不好办。现在我的腿还没肿,有段时间肿的老粗。”老彭的听力虽然时好时坏,但是一旦听明白,语言表达能力却是很强。
虽然陈百山一再说可以免费治疗,但是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老彭还是决定先贴一阵子膏药,看看病情的发展。
老人们对疾病的态度
陈百山给老彭老伴李守英检查腰椎,老彭虽然听不见,但仍然担心地守在旁边。
进行血糖监测。
陈百山为一位老人贴上膏药。
一个简易的帘子将屋子隔开,左边就成了私密的山区“心电图室”。
陈百山亲自给老彭做彩超。
陈百山将膏药贴在老彭的病腿上。
就在彭先收查体的时候,村里最年轻的彭青业却查出了问题,低压112,高压143。
“不行,你这低压太高了,从某种意义上说比高压高要危险,容易发生大问题,一定要吃药来降压。低压高,说明血管壁弹性差,”李捷叮嘱彭青业。
“实在不行,那边彩超结束,你在那边躺下量吧。先平躺10分钟,再量一次。”一名护士告诉记者,彭青业已经量了三遍血压了,但是结果都一致,他们也不大相信低压这么高,打算再给彭青业量第四次。“村里这些老人血压都很正常,这是唯一一个血压高的。”
正说着,彭先收老伴李守英也查出了一点问题。
“我腰疼,好多年了,然后腿也发麻。发麻的时候,捏腿也不觉得。”李守英告诉陈百山,今年10月份,自己“栓”了一下。
经过询问,陈百山怀疑李守英的腰有些椎管狭窄,压着神经,导推发麻,拖不动,没劲。“你这需要做微创进行扩大,有时间去医院看看,需要做个手术。”
“我这都78了,还做什么手术?我那孩子还得念书,光给俺治病,治不起了。”李守英对待疾病的态度,可以代表这个村大多数老人,能吃药就吃药,能拖延就拖延。大家日子都不富裕,老两口虽然有两儿一女,但是日子过得都不容易,他们也不愿自己的疾病让孩子们的生活更艰难。
李守英的血压还有点高,但是家里的降压药不多了,因为先要给老彭吃,所以李守英也舍不得吃。
“现在我们村里一共11个人,最年轻的就是彭青业。”78岁的张兴英(音)老人告诉记者,前几天有两个90岁的老人去闺女家了,所以现在村里还剩下他们9个人。
“我们都不愿意下去,一是怕给儿女增添负担,二是在村子里生活也习惯了。出门一趟,过不了多久就立即要回家,想念村里这些老邻居啊。”张兴英说,这么多年来村里的老人们互相依靠、互相照应,从感情和习惯上都难以放弃这块土地了。
下山的路更艰难,队员们经常滑倒。
2018年的6月1日,我们的古村寻踪栏目从杨集庵村开始启程,截至2020年12月19日再次来到这里义诊,我们已经走进了97个村庄,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很多村子里留守的都是老人,他们难以享受到大医院的医疗服务。为此,大众日报淄博融媒体中心联合山东新华制药有限公司推出了“帐篷医疗队”活动,组织各大医院的专家走进偏僻村庄,为缺乏医疗条件的村民送去党和政府的关爱 ,打通村民就医的最后一公里。而帐篷医疗队的义诊活动,到如今也走进了31个山村,队员们给留守老人们送医送药,让他们感受到了社会的关爱和温暖。
大众日报淄博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晓明 王兵 李波 蒲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