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公司法》第151条第一款规定,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执行公司职务时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的规定,给公司造成损失的,符合条件的股东可以书面请求监事会/监事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这是为了维护公司内部自治结构的稳定性而规定的股东代表诉讼的前置程序。结合《公司法》第151条第2款的规定,只有在监事/监事会书面拒绝,或者监事/监事会收到书面请求后30日内未提起诉讼以及情况紧急时,股东才可以提起股东代表诉讼?但在实践中,公司股东兼具监事身份的情况大量存在,此时,该股东能否直接提起股东代表诉讼?
备注
本文所探讨的公司股东兼具监事身份的情况,限于该公司仅存在一个监事或者该股东作为监事能够代表监事会意思的情形。从尊重公司内部自治出发,如果该股东不是公司唯一监事且无法代表监事机关意志的话,其当然不能越过监事机关直接提起股东代表诉讼。
从检索的案例情况来看,司法实践中对此裁判尺度并不统一,甚至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
观点一:支持。
理由:监事未控制公司公章,无法以公司名义提起诉讼。作为监事的股东已经竭尽内部救济途径,如不允许股东直接提起代表诉讼,将使其丧失救济的合理性。
代表案例 (向上滑动阅览)
观点二:反对。
理由:股东兼具监事的身份时,股东提起先诉请求已无意义,可直接进行内部救济。
代表案例 (向上滑动阅览)
细究上述裁判意见,不难发现,两种裁判意见的法律依据无外乎都是《公司法》第53条、第151条以及《公司法司法解释四》第23条。从法律规定来说,观点二的论述在逻辑上是可以自洽的。但是观点一的两个案例除了依据上述法律规定,同时还提到了一个事实依据,即:公司的公章并非由监事控制。故而据此得出在股东兼具监事身份时,如果公司公章并不由该监事控制,则无法寻求公司内部救济,因此该监事可以股东身份提起股东代表诉讼。
我们无从得知,也无法从观点二中的案例中的裁判意见倒推该案中的监事掌控着公司的公章。问题是公司的公章是否由监事控制,是否影响监事向法院提起诉讼?
从上述截然不同的裁判结果来看,实践中对于监事针对董事、高管提起的损害公司利益之诉的条件,存在不同的审查标准。那么,要求监事提起的损害公司利益之诉加盖公章是否合法合理呢?
《公司法司法解释四》第23条第一款规定:
监事会或者不设监事会的有限责任公司的监事依据公司法第151条第一款规定对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提起诉讼的,应当列公司为原告,依法由监事会主席或者不设监事会的有限责任公司的监事代表公司进行诉讼。
从上述法律规定来看,在该类案件中,监事应当以公司的名义提起诉讼,同时监事在该类案件中的地位是公司的诉讼代表。实际上,并没有法律规定同时法律也不可能作出类似加盖了公章才能认定该行为系公司真实意思表示的规定。在民事法律关系中,能够代表公司真实意思表示的并非公司公章,而是公司的意思机关,即股东(大)会。因此,从法律规定层面看,以公章并未被监事所控制,从而认定其无法提起损害公司利益之诉的观点,缺乏法律依据。
监事(会)是公司的监督机关,《公司法》第53条明确规定了监事(会)的各项监督职能。且法律明确规定了监事不能担任公司董事及高管。出于对外交往及业务开展的需要,公司公章往往并不由监事掌控,实践中,由执行董事或高管管理公章的情形居多(具体公章管理还是要看公司章程及股东内部有无协议约定)。如果说要求监事提起损害公司利益之诉时,需要在起诉状上加盖公章,则极有可能会造成因公章控制在被告手中,而导致监事无法代表公司提起相关诉讼的荒谬情形。而以此为由认定股东代表诉讼的前置程序无法适用,进而支持监事以股东个人名义提起股东代表诉讼更是破坏了公司内部自治的稳定性。
综上所述,观点一的裁判意见缺乏法律依据,亦不符合现实的公司治理情况。虽然实践中类似案例并不多,但这背后反映的是法院在股东代表诉讼审查中并未正确适用法律,亦未从实际情况出发。
《九民会议纪要》第25条“正确适用前置程序”明确指出,一般情况下,股东没有履行前置程序提起股东代表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驳回起诉。但是,该项前置程序针对的是公司治理的一般情况,即在股东向公司有关机关提出书面申请之时,存在公司有关机关提起诉讼的可能性。如果查明的相关事实表明,根本不存在该种可能性的,人民法院不应当以原告未履行前置程序为由驳回起诉。该规定看似是在《公司法》第151条第二款规定的基础上,放宽了前置程序的豁免情形,其实不然,该条的重点仍是“正确适用前置程序”。特别指出,根据本文前述分析,监事未掌控公司公章并非《九民会议纪要》此处规定的“不存在公司有关机关提起诉讼的可能性”的情况。股东代表诉讼的终极目的是为了保护中小股东利益,避免大股东或者公司实际控制人利用职务之便损害公司利益,最终影响中小股东的利益。但股东代表诉讼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公司内部自治的稳定性,为了避免股东滥用代表诉讼的权利,因此法律对其作出了严格限制,司法实践也应当严格审查股东代表诉讼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的前置程序豁免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