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12月14日讯 面对乡村治理中的“老大难”问题,临淄区金岭回族镇找准问题切入口,结合“八小工程”的实施,在“微治理”上下功夫,提高乡村治理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水平,走出了一条“三治融合、多元共治”的金岭路子。
针对街巷胡同多而窄、治理管护难度大的问题,金岭回族镇创新推行“巷长制”管理模式。划小街巷管控单元,打造“党组织-物业公司-总巷长-巷长”四级管理模式,全镇51名巷长走马上任。在监督村(居)民,落实“门前三包”的同时,巷长还负责监督服务外包公司,督促其进行清理。同时,制定“巡查-反馈-协调-处理-督查-考核-销号”七步管理法,对街巷进行“星级评定”,形成了城乡环境共建共治共享的合力。
金岭回族镇建立智慧监管信息化平台,接入220个高清摄像头、2处制高点监控,设置镇域内主干道板块、村内道路监管板块、镇域重点部位板块、物流停车场板块、化工企业板块、音柱设施板块和人脸识别板块7个板块,对全镇16条主干道、38条村居干道、排洪沟、垃圾房以及辖区内企业等进行信息化监管。安排专人负责智慧监管信息收集工作,及时发现、反馈、交办信息,同步跟进督导,形成了统一指挥、联合执法、联动治理的新模式。
为了做好村民“小调解”,夯实法治基础,金岭回族镇挑选14名群众代表,成立“五老”志愿者服务队。每月为其发放基本补助60元,以案件调解卷宗为依据发放绩效补助。充分发挥“五老”人际关系好、本村情况熟、工作经验丰富的优势,利用“土话”“软话”“硬话”等老百姓自己的语言开展调解工作,目前已成功调解案件110余起。遇到重大矛盾纠纷时,邀请派出所、律师事务所等专业力量,搭建“五老志愿者—镇人民调解委员会—司法所—人民法庭”纠纷调解和信息共享网络,将人民调解与综治、信访、法庭的无缝对接,真正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通讯员 杜巧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