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长篇小说《大河之洲》去年在《中国作家网》发表以来,我市文学界乃至我省文学界就在讨论《大河之洲》在向人们诉说什么样的的信息符号,乃至于我的导师省作协副主席、我国著名文学评论家李掖平曾经多次面对面的问我:你的《大河之洲》是在向人们展示八十年代人们的生存状况、爱情故事、还是对那个时代高考落榜学生人生意义的思考?
可以肯定的说,小说的主人公周新生,就是从利津县第二中学走出去的那个时代的热血青年,他在高考落榜后的奋斗经历,就是他在这个平凡的世界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一、中学时代的文学梦想
铁门关的历史是波澜壮阔的,它的土地却是贫瘠荒凉的。这就是我们的故乡,是那个生我们、养我们的地方。退海之地的盐碱地,荒草萋萋、百无聊赖。是文学这一缕普度人间的温暖的阳光,在这里播下了一粒久历沧桑的种子。在村子里的中学里,校舍是土坯垒成的,课桌是土台子和纸浆做成的。也就是这个时候,我在灰暗煤油灯下第一次见到了沁人肺腑的《人民文学》,于是如饥似渴,忘却了自我,以至于到现在,过了四十年还能记住看过的文章题目和隐隐约约的故事情节。
在利津二中,我是一个有文学故事的人,以至于我的同桌和同学们都拿着我的退稿信话以谈资。自动排版选项
二、高考落榜,彻底改变了周新生的人生轨迹
在脸朝黄土背朝天,吃饭都成问题的农村谈文学、谈理想、当作家似乎真的不合时宜。
接下来的是一连串的生活考验……锄地、下洼拾草、割苇子、养梅花鹿、收棉花……万幸的是我考上了山东师范大学的汉语言文学的自学考试,好歹没有把文学梦想彻底浇灭。
三、风雪夜、破马灯、崎岖小路的艰难跋涉
高考落榜后的自学考试,是在一千二林场、渤海农场的漫天荒野里开始的,饥寒交迫,风霜雨雪……。读书、写作、投稿、退稿,周而复始,循环往复。有时小有收获,就是看不到希望。于是就开始了求学、求教。开始和《鸭绿江文学》、《青春》的老师们进行交流,文学的视野豁然开朗。以后,走进了鲁迅文学院、山东大学作家研究生班、山东师范大学作家研究生班,师承《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我国著名文学评论家李掖平等著名导师,走出了沼泽地,看到了阳光,看到了未来……
从2011年开始我先后出版了长篇小说《铁门关风云》《八大组1943》《擒狼》《大河之洲》,先后加入了山东省作家协会、中国作家协会。
四、沉静、思考、融入人物的前世今生
在创作出《铁门关风云》《八大组1943》两年后开始了对人生的思考,情真意切地融入了乡愁。在废寝忘食般地写完《大河之洲》的初稿后陷入了深深的困顿。
主题的把握、人物的命运、人们的生存环境,社会的现实和未来,以及结构的摆布和表现的手法都成了我最迫切的关注……。
于是决定把稿子放下,开始努力读一些名著,中国的,外国的,不断地,反复地倾听《平凡的世界》发出的文学信号,渐渐地周新生,张新生的文学形象开始丰满起来……。
周新生就是那个八十年代高考落榜生,那个瘦瘦的个子,头发竖直,脸色蜡黄站在冰棍箱子旁边的那个热血青年。他能够从一个乡镇中学考上利津二中,是十分幸运的,他把自己的理想和灵魂融入了这里,奠定了他的人生目标和奋斗不息的坚强动力。
在走村串巷卖了一个夏天的冰棍,好冰棍!之后,最终选择了离家出走,走向一千二林场,渤海农场……
周新生也有走运的时候,进了供销社采购站工作,有权又体面,又被好心人发现了他的才能,当上了供销社的出纳员。这样的人生体会让他力量倍增,意气风发,他陶醉了,感觉到这才是他梦寐以求的人生理想。
人生的道路是曲折的,在他由于过失丢失货款被人误解后,他铤而走险,辞职回到了他荒凉无比的广阔天地。
他豪情万丈开始了他的艰苦创业,他相信自己也许会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可是,命运总是让他饱尝生活的滋味,一次次的成功,一次次的失败……
此时,他不得不静下来反思自己。当他回首往事时才渐渐地明白,人生的意义也许还有比这些更重要的东西……
周新生是生长在八十年代的一个普通的人,他曾经充满了青春活力和远大理想,曾经意气风发,面对生活、人生、爱情、亲情,他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选择,再选择,这就是他的世界,或者说世界中的他。
透过周新生的人生经历,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概括长篇说《大河之洲》的真正主题:
长篇小说《大河之洲》以八十年代黄河入海口一带人们的生存状况为主线,深刻描述了那个时代青年学生的青春梦想和成长经历,在宏大的社会层面上揭示了整个社会改革与保守,发展与落后思想意识的激烈冲突,以周新生对人生意义、生活经历、亲情经历的深深叩问,深刻反思了现实社会人们对生活道路的不同选择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大河之洲》是东津乡愁的再次解读,是对三十万利津人民的深情回报,它将永远属于利津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