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点名,没你不行。”淄博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淄川区有这样一个12人组成的普查团队,他们当中年龄最大的普查员已经77岁,年龄最小的32岁。自2020年9月1日开始参与人口普查,工作中每名成员都发挥所长、从不推诿,遇到困难互帮互助,整个团队用爱和责任努力完成辖区的普查任务,他们这就是淄川区般阳路街道东关社区普查员。
退休党员——挑起大梁不怕累
11月25日,记者走进淄川了解人普之旅,来到了般阳路街道东关社区居委会。
一名身着“七人普”红色马甲的普查员,正和一名年轻人坐在电脑前,仔细核对着普查信息。她这就是这里的普查员李代秀。
今年已经64岁的李代秀,早已退休两年多,曾在东关社区干过多年计生主任、两委委员,参与过多次全国人口普查。“我是老党员,组织需要,我就随时上岗。”这次人口普查需要她,李代秀二话不说就挑起了大梁。
李代秀召集人员,把熟悉社区的人以及对电子产品熟悉的人组队,他们分成了三个“老少配”小组,开始了3000多户人口的普查之路。
在普查工作时间最紧的时候,他们冒着大雨、挑灯夜战;在长表抽样阶段,他们面对拒绝、多次上门。“好几个小年轻带着孩子没早没晚,从不喊累……”谈及这些工作的点滴,这名老党员眼眶一直红红的,她的话语中没有对工作辛苦的埋怨,只有对同事们的心疼。
热心大妈——主动请缨再上阵
77岁的吕素,住在丰华巷。得知人口普查后,主动请缨,成为了一名普查员,也是这个团队中年龄最大的普查员。
“我好管闲事,我们那片人有啥事愿意找我,我就帮忙。”吕素珍说,人口普查这活儿不好干,自己熟悉情况,但是不会电子化设备,就负责挨家挨户通知,大家配合好了,工作就快了。
在丰华巷,你会看到一名老人骑着电动三轮车进进出出忙碌的场景,你会看到一名老人挨家挨户上门的场景,你会看到一名老人搬着一张小桌子在楼下拿出手机照明,引导居民登记的场景,这就是吕素珍。
“吕大妈这威信没得说,她通知到的家庭,人家拿着户口本主动找我们登记”“别看她70多岁了,记性太好了,哪家登记了,哪家没登记,一提名字就记着”“干起活儿,我们都劝她悠着点,但她从不惜力”……提起吕素珍,同组的普查员很是敬佩。
年轻妈妈——孩子生病还加班
33岁的郗翠玉,孩子8岁。国庆节第二天,孩子突然出水痘,这让她有些措手不及。
为了不耽误自己做底册,郗翠玉就白天照顾孩子,晚上加班整理。双节八天假期,她天天加班,每晚忙到深夜。按照分配的任务,按时完成了560多份底册的录入,一点工作没耽误。
郗翠玉孩子生病期间,其他普查员就想分担些她的工作,多次询问,都被她拒绝了。郗翠玉说:“我们每个人任务都很重,好多人年龄比我大,还一趟趟入户,有个别的能跑到10次,我怎么好让他们帮忙。但是,这份心意我很感动。”
32岁的张龙,是团队中最年轻的普查员。他不仅要认真完成自己所在小组的普查任务,还要对社区数据进行认真审核,查询上报的普查数据质量是否符合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质量控制的相关规定和要求,准确及时上报普查数据。最年轻的他,从不把没经验当成借口,勤学好问。
12人团队——故事多到讲不完
“华灯初上夜降临,人口普查进家门。盛夏酷暑全不顾,点赞东关一班人!”居民李和胜看到普查员如此辛苦,特意为他们写了一首打油诗。
短短几行字,是居民们对普查员工作,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的感动,更是认可!
77岁的吕素珍、65岁的张家学、64岁的李代秀和王玲华、58岁的徐增杰、52岁的曹伟、51岁的张玉莲、45岁的孙宝莲、36岁的郭晓花、33岁的郗翠玉和狄元帅、32岁的张龙,这就是淄川区般阳路街道东关社区普查员团队。这个团队有太多的故事,太多的付出。
“11月24日,我们完成了社区长表的统计任务,比市里要求的时间提前了好几天。”普查员李代秀自豪地告诉记者,为了庆祝顺利完成这项工作,11月25日上午,他们相约在社区门口合影留个纪念。
这是东关社区普查员团队合作近三个月来,第一次合影。遗憾的是,有两人因为工作没法到现场。但是,他们心中却没有任何遗憾,因为这次人口普查,他们参与了,贡献了自己最大的力量。
大众日报淄博融媒体中心记者 马斌 通讯员 陈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