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制度改革攻坚行动是今年省委确定的重点改革任务,山东通过制度创新,以市场化、专业化手段,为人才创业提供资金保障,加速人才与产业融合。
孙琦原是一家央企的技术骨干,是氢能设备方面的专家。而氢能是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超前布局的先导产业,现在,他已经落户胶州市进行创业。按照当前进度,明年年初,他的项目就能产出国内首台套撬装式制氢设备。产业转型升级这方面的决心是特别大的,我也非常受感动,到现在我们已经完成了设备的设计,包括工艺设计和关键设备的设计,总体安装的设计。能够取得这样的突破性成果, 得益于胶州在全省率先启动的“拨改投”人才政策改革。改革后,高端人才的创新创业项目,财政资金不再按原有方式无偿发放,而是将财政资金和国有平台资金按照1:1配比,以投资形式进入。目前,孙琦的项目虽然还处在创业期,但已经得到3800万元的资金支持。原来的奖补就像撒芝麻盐,一个企业拨一点,财政资金难以形成规模效应,而且这笔钱怎么用,有严格的审计要求,企业也难以伸开手脚。改为投资后,政府可以化零为整,把钱用到“十强产业”等政府鼓励发展的产业上来,宏观效益明显更好。 然而,这项改革才刚刚起步,存在着大量的政策空白。就拿资金使用性质来说,如果财政资金转变为投资用途,按程序应当报备审批,但人才项目被引进时,通常只有专利成果和技术团队,还没有实体企业作为支撑。



像这些企业还没落地,再一个他们也没有前身,是没法做尽职调查。以前财政资金是直接拨付给企业,现在改成投资股权肯定投资就要有风险。审批环节走不通,资金就无法进入。为破解僵局,当地组织部门协同财政、工信、科技等多个部门,一方面重构制度流程,一方面聘请权威机构做风险评估,单是孙琦的一个氢能源项目,报告就列出了107页评估内容。把以前的审批制改成备案制,不是不监管,而是换了一种方式,通过第三方机构做一个专业的评估,把这个等同于平台公司做的尽职调查,发现了风险,我们在后续的投护管理中,做出有针对性的要约。财政资金进入的问题解决了,但如何退出又是一个难题。根据省里拨改投的规定,平台公司和财政资金可在项目中持有不超过25%股份,而作为市场主体的平台公司,有盈利的需求,退出机制必须和财政资金有所区别。财政的那部分实行了1到3年裸退,3到5年的(带)利息退,5年以后按市场方式;城投这边,因为它是市场主体,1到3年不实行裸退,是实行带利息退出,5年以后就看重企业的成长性,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去管理。


这项政策试点以来, 胶州已累计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创业项目4个,落户国家级高层次人才7位,今年,前三季度人才项目投资支出达到1.4亿元。大胆的探索创新,有效破除人才创新创业的束缚,把高层次的人才聚集到新能源等引领性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上来,发挥好人才对经济社会的引领作用,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的发展。